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重新開機後,僅花幾天前導質子束就達 6.8 兆電子伏特(TeV)能量,超過 2015 年的 6.5 TeV 紀錄。 繼續閱讀..
大型強子對撞機關機三年維護後再次突破紀錄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5 日 0:00 | 分類 尖端科技 |
大型強子對撞機關機三年維護後再次突破紀錄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5 日 0:00 | 分類 尖端科技 | edit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重新開機後,僅花幾天前導質子束就達 6.8 兆電子伏特(TeV)能量,超過 2015 年的 6.5 TeV 紀錄。 繼續閱讀..
紅外線太空望遠鏡的演進比較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09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大麥哲倫星系是繞著銀河系運轉的衛星星系。韋伯太空望遠鏡團隊比較韋伯太空望遠鏡(見首圖)的中紅外線觀測儀(MIRI)、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SST)的大麥哲倫星系影像,該團隊表示: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主鏡僅40公分,史匹哲太空望遠鏡主鏡為85公分主鏡,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鏡達6.5公尺,相比之下大很多,解析力和集光力也好很多,此外,哈伯太空望遠鏡無法提供中紅外線波段的影像。
旋轉的恆星為銀河系中心的奇怪訊號提供新線索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06 日 8: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以往天文學家認為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神祕伽馬射線源自暗物質,現在澳洲國立大學(ANU)的研究團隊找到新解釋。 繼續閱讀..
發現 130 億光年外奇特天體,或是超大質量黑洞祖先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8 日 9: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看到距離 130 億光年的天體,可能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祖先。這稱為 GNz7q 的天體位於大天文台起源北部星系深空巡天調查(GOODS-North)星場,大爆炸後僅 7.5 億年就在了。團隊發現它是緊湊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源,不可能是由星系輻射引起,但與落入黑洞的物質預期輻射一致,代表 GNz7q 是新形成的黑洞。 繼續閱讀..
中國歷史文獻發現最早的極光記載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2 日 8:1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加拿大研究員 Marinus Anthony van der Sluijs 及名古屋大學早川尚志(HAYAKAWA Hisashi)特任助教最近研究:中國古代文獻發現最古老的極光記載,發表於《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期刊。 繼續閱讀..
37.5 億年前生物已開始進化,挑戰傳統觀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edit |
倫敦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至少在 37.5 億年前,地球上就存在著多樣化的微生物,該研究挑戰了生命何時開始的傳統觀點。
科學家可能在仙女座大星系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04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宇宙有許多「恆星質量」黑洞,達數十倍太陽質量(M☉),是由大質量恆星坍縮而成。還有更容易觀察到的「超大質量」黑洞,達數百萬至數十億倍太陽,坐落於星系中心,形成原因尚未釐清。由於兩者質量差距巨大,基本上恆星質量黑洞沒有足夠時間演化成宇宙早期就有的超大質量黑洞。有種論點認為,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介於 102~5 M☉,也就是所謂的「中等質量」黑洞。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在獵戶座分子雲發現原行星盤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使用甚大天線陣(VLA)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在獵戶座年輕原恆星周圍探測到 97 個氣體和塵埃盤。獵戶座不僅是冬季星空最亮的星座,也是離地球較近的恆星形成區域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