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 AI 戰局,因 OpenAI 聯合多位夥伴打造「永動機」成最熱門話題,奧特曼也趁勢升級 Chatgpt 瞄準企業應用。本身生態系完整的 Google 如何回擊?10 月 Google Cloud 推出整合型 AI 平台「Gemini Enterprise」,試圖搶占至關重要的企業AI入口。面對微軟、AWS 與 OpenAI 等強敵,Google 如何左打右踢?
AI應用的演進路徑,正從有趣的玩具、生產力工具,逐步走向深度嵌入工作流程、打通資料壁壘的系統性平台。然而,資訊孤島、高昂整合成本與難以衡量的投資報酬,仍是企業普及AI常見的難題。
不只OpenAI發表會重點從模型性能轉向應用整合,Google新產品Gemini Enterprise,也採同樣平台化路徑。
▲「Gemini Enterprise」試圖搶占至關重要的企業AI入口。
把散落各地的零件拾起,打造單一AI入口
「我們希望透過Gemini Enterprise,給企業使用者一個入口」,Google Cloud 台灣總經理陳愷新如此解釋定位。他強調,AI代理就像人有頭腦也有四肢,能自行行動。平台目標,就是將不同工具整合,同時提供充足資訊,讓員工可用熟悉聊天室頁面迅速使用AI。
Gemini Enterprise的核心訴求,在於解決企業導入AI時的工具碎片化與資料孤島問題。
針對企業的AI平台,以Gemini模型家族為運算中樞,搭配無程式碼開發環境(Workbench),讓行銷、財務等非技術背景員工也能自行設計AI代理,企業可組建官方內建、企業自建與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混合「任務部隊」(Taskforce)。
另外,為了讓代理具足夠脈絡(context)與行動能力,Gemini Enterprise開放串接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Salesforce、SAP等多元軟體來源,確保決策建立在完整資訊上。所有運作都受集中治理框架(Governance)管理與審計,並支援A2A(Agent-to-Agent)協議的開放生態系(Openness)向外延伸。
▲ Google Cloud台灣技術副總林書平表示,不管專業開發者,還是沒有技術背景的業務人員,都能開發自己的AI代理,這就是Gemini Enterprise的價值。
Google Cloud台灣技術副總林書平補充,因人們已熟悉對話式體驗,平台整合不同資訊和工具後,使用者便能直接指派任務給不同代理執行。他現場展示行銷活動代理,能自動完成市場研究、串接ServiceNow查詢庫存、下達採購訂單,最後再Gmail發送通知,達成過去需數天、跨部門協調的自動化工作流程。
「它可以賦能每個員工」,林書平說。企業可打造共通代理讓所有員工使用,員工也能對特定流程打造客製化Agent。
AI轉型不只要看技術,更是管理議題
其實Google早就推出多項企業AI產品,如Vertex AI與Agentspace,皆主打破除資料孤島、自訂權限與整合流程。
此次Gemini Enterprise,更像將既有產品重新整合與包裝,以更清晰的平台敘事,集中火力與企業客戶溝通。陳愷新回答媒體提問時,也表示包含Google等AI服務供應商,都在搶進企業AI應用入口。因為,若只是單純整合技術,並不足以說服企業。
BCG X 大中華區負責人吳學霖就提到,「AI轉型成功的要素,70%在管理者如何利用科技推動組織和流程改變,技術可能只占30%。」他認為,許多企業仍停在用AI賦能現有流程,但真正改革來自AI優先思維,要從根本上重塑商業模式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做到AI轉型。
▲ BCG X大中華區負責人吳學霖強調,AI工具的確能提升生產力,但還有創造創新應用、提升品質等效益不容忽視。
Google的平台化戰略,重點有三:從任務自動化升級為流程協作;從自家生態優先擴大到整合跨平台數據;並無程式碼工具將AI普及所有員工。
然而,競爭對手也有類似說法。ChatGPT早開放整合Dropbox、GitHub;微軟也測試讓Copilot連接Google雲端硬碟。功能日趨同質化的市場,Google獨特優勢在強大搜尋根基、累積多年數據,以及積極推動開放標準。
只是,撬動他人客戶並不容易。微軟Copilot已深度嵌入全球數億用戶的Office與Windows工作流程,形成難撼動的生態系壁壘;OpenAI ChatGPT則在使用者心佔率有先發優勢,並正加速打入企業市場。
功能日趨同質化的市場,Google如何提供優於對手的價值,讓營運核心從已深度倚賴的微軟或其他企業AI生態,遷移至全新AI入口,恐怕還需要更多好產品以外的原因。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Google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