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流文化之一的「自我提升」,內容之一是形成新習慣有「21 天法則」,但 2024 年綜合分析,習慣形成過程其實很複雜。研究彙整多項結果,顯示普通行為(如晚間散步、增加水果攝取或用牙線)從有意識選擇轉成自動化日常行為,平均需約 66 天,上下限更達 18~254 天之廣。
習慣形成並不是平均過程,而是神經網路、環境提示和情感連結的複雜互動。習慣自動化過程稱為「自動性」,為習慣的真正定義。當某個行為相同情境重複夠多次,大腦就會自動執行所有步驟。
研究還發現,習慣形成時間差異很大,有些人30天就能形成穩定習慣,某些人則需超過200天。影響習慣形成因素不只個人動機,行為複雜性、環境一致性及與習慣相關情感獎勵也非常重要。
例想養成冥想習慣,不代表三週未能形成習慣就算失敗。數據顯示,習慣會以定期的不完美重複增強,僵化的連續性不是唯一方法。參與者錯過一兩天不會破壞進展,但放棄就會。重要的是,相似情境持續做某行為,最終就會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向情感獎勵對習慣強度有明顯影響
研究者觀察,將新習慣與日常例行活動結合,形成習慣的難度會大大降低,稱之為「情境穩定性」,即環境對大腦記憶的重要性。將新習慣與日常活動(如早餐後或睡前)結合,可減少大腦記憶和決策負擔。
此外,習慣形成對阻力(或「摩擦」)非常敏感。每當改變習慣的時間、地點或方法,大腦都需要重新學習行為順序,會減緩自動化。穩定環境有助提高效率,甚至最小環境提示(如將墊子放在顯眼的位置)都能減少摩擦,更容易重複習慣。
正向情感獎勵對習慣強度有明顯影響。行為如果有愉悅感或至少可接受,更容易形成自動化。故冥想若讓人痛苦,就很可能不會持續。所以找到不會反感的冥想方法,如選擇引導課程或挑選舒適的場所,更有助形成習慣。
最後,早期強化比追求完美更重要。承認自己很努力(而非實際結果)的參與者更能堅持下去。慶祝小進展的滿足感是習慣形成的學習機制之一,即使簡單注意到自己有進步,也能幫助大腦將這串動作標記為值得重複的「專案」。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