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藥逐步退市,國產藥品質欠佳引民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0 日 17:1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中國進口藥逐步退市,國產藥品質欠佳引民怨

進口原研藥逐步退市,中國藥效欠佳的國產藥品,再度引起民眾憂慮。10 月 15 日,中國藥監局通告,註銷 80 多種境內藥品註冊證書,儘管醫院指出國產藥平價、有利長程治療,但病患恐懼藥效不夠。

「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是今年初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達對國產「仿製藥」藥效疑慮最一語中的形容,也成為當今中國民眾討論藥品時朗朗上口的一句話。

中國「原研藥」一般指過專利期、原生產商生產的藥品,多屬進口藥品。「仿製藥」指過專利保護期,其他企業均可仿製的藥品,通常仿製藥價格便宜,但藥效廣泛受質疑。中國2018年創建的集採制度,藥品多數是中國國產仿製藥。

BBC中文報導,10月15日中國藥監局通告,讓許多需長期服用藥物的中國民眾感到擔憂,因為這份公告傳遞一個訊號,進口藥此後更難買到。中國西安民眾趙煒奇表示,從2018年集採制度創立以來,他就重複經歷「加價也買不到不在集採名單的藥物」。2023年起狀況更嚴重,因日常用藥「百憂解」無法從醫院直接取得。

他儘管嘗試換藥,「但我們這種精神類疾病,一旦涉及換藥、換配比,反應就會很大,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告訴朋友我想死,我知道這是藥物沒有效果、或藥物導致情緒波動,但沒辦法,這種事構成我新日常的一部分,它就是影響到我,且是突然發生,我措手不及。」

中國社群媒體,此次大規模清理亦稱為「多款進口藥退出中國」。民眾對原研藥尤其進口藥有很大依賴心理,信賴來自更穩固的海外製藥標準,民眾不信任國產藥物。

河南某地方醫院醫生匿名表示,「最近藥物變化比較大,對專業醫護來說,其實就是系統有什麼開什麼,對我工作需求沒有差別。」

中國網路很多網友開始尋找海外購藥管道,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首選,因距離近,往返路費便宜,當地藥物價格合適,算下來甚至可能比中國購買原研藥更便宜。中國民眾對仿製藥不夠有效表達擔心,還有一種「國產原研藥」,但新藥還未發展完成,市場青黃不接。

25歲梁利在上海某醫療器械企業工作,也是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的患者。

他說,病友之間早有訊息傳出:技術難題或者專利保護會導致補充藥品、替代藥品的效果不一定夠格。此外,換成國產藥物後,副作用較強。精神類藥物更強調個人體質,藥物種類、配比都會極大影響病患狀態,換藥期對每個病人來說都非常難熬。

梁利說,起碼就器械業來說,國產器械很難比進口好。國外大企業研發團隊更完善,經驗知識累積需要時間。中國因為很多都是仿製所以減少研發時間,有些設計並不了解醫學原理。多位藥廠研發人員亦肯定此顧慮,由於專利保護制度,以及缺少藥物回饋制度,仿製藥效果較原研藥更不穩定,即便藥物分子一樣。

梁利還擔心研發體系本身的問題,在他看來,中國對實驗驗證數據的要求遠不如海外嚴格。根據他的專業知識,醫械業本就容易有驗證不充分問題,「我不相信醫藥會是例外。」梁利說,美國、歐盟等地區,對藥物產品不良事件統計、召回官網都有資料庫可查詢,細微到一位老太太覺得體溫計有污垢都能投訴記載。但在中國,藥監官網「只有黨政紅色訊息」。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持不同看法。上海仁濟醫院的主任醫師看來,王醫生覺得原研藥空出的位置自然會有其他國產同類藥物補充,但對高階醫療當然會造成影響。

河南地方醫院醫生表示,要從長程治療角度看藥物是否有效。他說,「如果病患買不起,這個藥物就沒有用」。起碼治療經驗看來,沒什麼不能替代的藥物,只有效果更好,和效果一般的產品。

中國國產創新藥廠從事研發的楊女士表示,這場進口原研藥退市潮也使中國國產創新藥物有更多機會,海外藥商使用多中心數據機構樣本,來自東亞的數據相對更少。相較之下,國產藥有充足的國民體質數據,會讓生產藥物標靶性更強,更精準搭配國民體質。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