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集《Moonshots》Podcast 中,Google 前首席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達了他對各國可能依賴中國開源人工智慧(AI)模型的擔憂。他指出,由於開源模型的免費特性,許多資金不足的國家可能會選擇使用這些模型、而非美國的封閉源模型。施密特表示,這種情況導致一個奇怪的結果:美國最大的模型是閉源的,而中國則是開源的。他強調,這樣的地緣政治問題在於,開源是免費的,而閉源模型則需要付費。
施密特指出,開源AI模型允許任何人自由分享和使用軟體,這使得技術能夠迅速且民主地發展。然而,支持閉源模型的人則認為,這些模型因為代碼保持私密而更具安全性。施密特提到,今年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Qwen3的流行,引發了對數據隱私、國家安全和美國競爭優勢的擔憂。
施密特在2001年至2015年間擔任Google CEO,並在2015年後成為風險投資公司Innovation Endeavours的創始合夥人,還擔任航空新創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董事長兼CEO。他的淨資產接近500億美元。
在科技和政治圈中,「主權AI」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指的是一個國家對AI技術、數據和基礎設施的控制與治理。包括輝達(Nvidia)首席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和法國AI新創公司Mistral的首席執行長亞瑟·蒙施(Arthur Mensch)在內的高層們都強調,各國需要建立獨立的AI系統。
蒙施在3月的Podcast中將AI比做1900年代的電力,指出如果國家不建立自己的AI系統,將面臨資金流向其他國家的風險。他提到,「一百年前,如果你不建設電廠,你就是在準備向鄰國購買電力,這樣的依賴並不好。」而黃仁勳在2月的世界政府峰會上也表示,各國需要朝著建立主權AI的方向努力。他提到,如果他領導一個發展中國家,「我會首先將你們文化的語言和數據編碼到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中」。施密特還提到,能源供應是AI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強調若無法獲得充足能源,美國將無法充分發揮其AI和AGI的領先優勢。
(首圖來源:Flickr/Collision Conf CC BY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