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本來是為了去中心化而發明的技術,然而為了安全和反洗錢考量,至少有 16 個區塊鏈具備不同程度的「資產凍結」功能,直接挑戰了去中心化的精神。
2019 年,VeChain 遭駭客攻擊,損失 660 萬美元後,立即透過硬編碼黑名單阻止攻擊者操作錢包;BNB Chain 在 2022 年橋接漏洞事件後,同樣以黑名單凍結部分資金,避免近五億美元資產外流。這種即時資產凍結能力讓管理區塊鏈的基金會或驗證者,能夠快速反應,減少損失,是近年來區塊鏈發展的一項重大進展。
根據《Blockchain Freezing Exposed》報告指出,目前共有 16 條區塊鏈具備凍結資產的能力,凍結方式主要分為三種:
- 硬編碼式(Hardcoded):由基金會直接在協議層設置黑名單,如 VeChain、BNB。
- 設定檔式(Config File):由節點管理員於本地設定檔中新增黑名單,如 Sui、Aptos。
- 智慧合約式(Smart Contract):以合約管理封鎖名單,可即時生效,如 HECO 鏈。
從監管和投資者角度來說,這樣的安全機制可以讓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更為安全,然而換個角度,對於崇尚去中心化、共同治理的理想主義開發者來說,這不僅挑戰了區塊鏈的本質,也再度帶起人類社會恆久不滅的爭議:人類究竟該不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舉例來說,你會選擇一個利率低,但提供信託保證,紀錄良好的交易所,還是聲名狼籍卻提供高利率的交易所?令人遺憾的是,正在這裡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會選擇前者,而實際上許多人還是喜歡聽「朋友的朋友」介紹,選擇那些「零風險、高報酬」的交易所。
麻煩的是,當他們面臨詐騙、交易所倒閉、負責人跑路時,基於不能責怪受害者的立場,矛頭總是指向相關的管理者與政府監管單位。隨著用戶不斷增加,巨嬰與惡人當然也越來越多,最後只能提出各種治理方式來「管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試圖減少損失。
當區塊鏈從烏托邦走進現實社會,與銀行、基金、監管單位產生密切連結後,勢必要提供相應的管理手段,這使得區塊鏈生態更為成熟,也更能獲得機構投資者信任。相反地,當去中心化的本質被稀釋,只剩下投報數字時,不事生產的區塊鏈又要拿什麼來吸引人呢?
(首圖來源:Gemin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