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點亮」暗激子:原本看不見的量子態終於現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7 日 17:45 | 分類 半導體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科學家首次「點亮」暗激子:原本看不見的量子態終於現身

科學家首次成功讓原本幾乎無法被觀測的「暗激子」亮了起來。紐約市立大學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刊登於《Nature Photonics》,他們利用一種精巧的奈米級光學腔體,將暗激子的微弱光訊號提升約三十萬倍,使其能被清楚看見,甚至還能透過電場與磁場調控它的亮度與行為。

什麼是激子?

在理解這項成果的重要性之前,必須先認識「激子」這個概念。簡單來說,當光照射到半導體材料時,有些電子會被光的能量推到更高的能階,使它們能在材料中自由移動。而電子離開後留下的空位,就是所謂的「電洞」,可以把它想像成帶正電的空椅子。電子帶負電、電洞帶正電,兩者因為彼此吸引而形成一種短暫但穩定的「電子+電洞」組合,這個組合就叫作激子。

激子不像是一顆新的粒子,而像是一對臨時牽著手一起行動的舞伴。只要電子與電洞相互束縛,它們就會呈現特別的光學特性,例如吸收光、在重新結合時釋放光。因此,它是許多光電設備(如 LED、光感測器、奈米發光材料)最基礎的能量單位。

亮激子與暗激子:兩種個性完全不同的能量狀態

激子會依照電子與電洞的自旋排列方式,而呈現不同的狀態,其中最常被談論的兩種,是「亮激子」與「暗激子」。

「亮激子」擅長與光互動,會以相對明亮的方式釋放能量,就像舞台上自帶聚光燈的主角,在儀器中非常容易被偵測,也是科學家最熟悉的激子類型。

相反地,「暗激子」幾乎不會發光,與光的耦合微弱到彷彿整個人藏身在材料陰影裡,即使用儀器觀察也很難看見。造成這種差異的是電子與電洞的「自旋」方向:如果兩者的自旋排列不符合光的要求,就會形成所謂的「自旋禁制」狀態,導致暗激子無法順利發光。

雖然暗激子低調得讓人幾乎察覺不到,但它的能力並不比亮激子差。事實上,它的壽命更長,也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因此非常適合應用在量子通訊、量子記憶體或低能耗光子邏輯元件中。只可惜它實在太暗了,過去科學家始終無法看清它的模樣,更無法準確操控它,這也讓暗激子一直停留在理論與推測的階段。

研究突破:暗激子首次被點亮與操控

這次研究真正的突破來自於一個極微小的奈米光學腔體。研究團隊將金奈米管與僅三個原子厚的二硒化鎢(WSe₂)薄膜結合,形成一個能把光集中如同「微型舞台」般的特殊結構。當暗激子進入這個光學腔體時,它原本微弱到幾乎不可見的光訊號被放大約三十萬倍,讓科學家第一次能穩定地看清暗激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不只是「看到了」,還能「指揮它」。透過改變電場與磁場,他們能調整暗激子的能量位置、發光強弱,甚至操控發光方向。原本像躲在陰影裡的舞者,突然能走到舞台中央、跟著指示做動作,這是過去從未做到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團隊在這套系統中觀測到過去從未明確捕捉的新型暗激子——自旋禁制暗激子。這類激子因為自旋排列不符合光的要求,一直被認為是最難觀測的一群,如今首次現身,讓研究者得以首次完整描繪它們的行為。

這項成果同時解決了一個科學界爭論多年的問題:金屬電漿結構是否真的能增強暗激子的光訊號、而不破壞它原本的量子特性?研究團隊透過在結構中加入極薄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保護層,證明暗激子確實能在不被扭曲的情況下被有效放大,進一步提升了這類結構在量子材料研究中的價值。

暗激子的未來與應用前景

這項研究不僅成功點亮並操控暗激子,也為未來光子與量子技術帶來全新可能。暗激子具有壽命長、較不受雜訊干擾等特性,本來就被視為量子資訊領域的理想候選者,如今能被清楚觀測後,可望更進一步用於新一代量子通訊與光學元件。

此外,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的成果也開啟探索更多 2D 材料中隱藏量子態的道路,為未來高速、低能耗、且更緊湊的光子技術奠定新的研究基礎。

(首圖來源: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