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且惡化牙周疾病,其核心原因不是口腔清潔習慣,而是身體的免疫反應。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UNC)研究團隊指出,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發炎蛋白,是驅動男性牙周炎進展的關鍵因子,此發現為開發男性與女性不同的治療方案奠定基礎。
牙周炎長期被認為與刷牙習慣、使用牙線頻率及看診次數等行為因素有關。然而,這項研究分析超過 6,200 份人體樣本,發現男性牙齦溝液中的 IL-1β 濃度顯著高於女性,顯示免疫系統在感染後引發更強烈的發炎反應,導致牙齦退縮與齒槽骨流失加劇,增加脫牙風險。
IL-1β 是重要的免疫訊號分子,與阿茲海默症、中風、青光眼等多種發炎性疾病相關。研究人員指出,男性牙周炎的惡化與這類「發炎小體」活性高度相關,而這種性別差異過去未被明確辨識。
研究團隊也在小鼠模型中驗證此機制。雄性小鼠的 IL-1β 分泌量遠高於雌性,且當剔除發炎小體基因或使用 caspase-1/4 抑制劑阻斷 IL-1β 反應時,雄性小鼠的牙齦與骨骼破壞明顯減少。然而,去除睪丸後,藥物不再有效,顯示男性荷爾蒙與免疫反應間存在關鍵連結。相反地,雌性小鼠在移除卵巢後反應並未改變,突顯這項機制具有明顯的性別特異性。
▲ 實驗顯示,雄性小鼠的牙周炎出現較嚴重骨質流失與發炎反應。(Sourc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美國 CDC 資料顯示,30 歲及以上美國 40% 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其中男性約 50% 患有牙周炎,女性則約為 33%,在 65 歲以上族群中盛行率更達 60%。
研究團隊表示,抑制 IL-1β 的療法有望成為男性牙周炎的新方向,同時也將促進釐清女性牙周炎的不同病理機制,推動更精準且性別化的牙齦疾病、齲齒等牙科治療。
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