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首次系統性描繪出人類大腦從出生到高齡所經歷的「五大關鍵階段」,顯示大腦如何在不同人生時期重組網路結構,以支撐學習、認知與老化的不同需求。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報導,研究團隊分析了 3,802 位受試者、年齡橫跨 0 至 90 歲的大腦 MRI 擴散掃描資料,透過追蹤水分子在腦組織中的移動,重建神經連結網路。他們發現,大腦的結構重塑在一生中呈現五個主要階段(即 0~9 歲、9~32歲、32~66歲、66~83歲、83歲以上),其分界點分別落在 9 歲、32 歲、66 歲與 83 歲,象徵四個顯著的神經發展轉折。
▲ 4 個重要轉折點。(Source:自然通訊)
第一轉折點(9 歲):大腦迅速建立基本神經網路。嬰兒期大量生成的突觸會在幼年逐步「減少」,形成更精準的神經連結。這是一段認知能力快速提升,且精神疾病風險開始上升的階段。
第二轉折點(32 歲):被研究者視為大腦發展的最重大轉折點。白質體積在此時達到高峰,使神經網路傳輸效率最佳化。研究指出,這是「類青春期結束」的大腦成熟期,比一般認知的青春期結束時間更晚得多。此階段之後,人類的大腦結構將進入長達 30 年的穩定期。
第三轉折點(66 歲):大腦結構面臨「早期老化」。神經網路的整體連結性開始下降,白質逐步退化,使大腦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等身體疾病影響。
第四轉折點(83 歲):進入晚年老化期。研究發現,大腦的全球連結性大幅下降,功能逐漸倚賴少數仍保有強連結的腦區,顯示大腦在極高齡時進入更局部化的運作模式。
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發現不僅有助於理解不同生命階段的大腦優勢,也能為學習障礙等診斷提供精準時間軸,幫助神經科學家掌握神經網路何時變得脆弱。
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首圖來源:A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