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設備高速發展,2025 年自主率達 50%?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1 日 8:03 | 分類 中國觀察 , 半導體 , 晶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半導體設備高速發展,2025 年自主率達 50%?

眾所周知,中國正在加緊推進半導體的國產化進程,其中設備做為半導體產業的基石,其國產化水準直接決定了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程度。近期有外媒預測,到 2025 年,中國半導體設備整體自給率有望達到 50%。這項消息引發了產業的關注,究竟真實進展如何?

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給進度加速

根據 SEMI 資料,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強勁的市場需求為半導體設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近年來,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在技術突破和國產替代方面持續取得進展。以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為代表的設備公司,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有成,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力量。截至 2024 年,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給率提升至 13.6%,在刻蝕、清洗、去光阻和 CMP 設備市場,自給率已突破雙位數。儘管曝光設備與國際先進水準仍存在差距,但也持續有所突破。

從半導體設備的技術分類來看,可分為單晶生長設備、晶圓製造前段設備和後段設備。單晶生長流程包含長晶、切片、拋光、磊晶等環節,除長晶外,切片、拋光、磊晶通常歸入前段設備。前段設備主要涵蓋曝光、蝕刻、薄膜沉積、清洗、離子注入等,貫穿從晶圓加工到晶片成型的全過程;後段設備則包括切割、封裝、測試設備等。

全球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廠商均專注於前段設備應用,分別是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ASML、東京電子(TEL)、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科磊(KLA)。其中,應用材料、東京電子、科林研發是平台型企業,業務橫跨蝕刻、薄膜、清洗、離子注入等多個領域,而 ASML 和 KLA 屬於細分領域龍頭。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向平台型企業發展是進入全球設備第一梯隊的關鍵路徑。

中國目前在發展平台型設備廠商主要有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和萬業企業,而在各細分領域也出現了諸如拓荊科技、芯源微、華海清科、長川科技、精測電子、中科飛測等代表性企業。

中國設備平台型企業發展情況各有不同,北方華創發展較早,已形成規模,是中國國內唯一成型的平台型設備企業;中微公司和盛美上海處於加速成長階段,具備一定規模;萬業企業雖處於發展初期,但明確朝著平台型目標邁進。

據全球半導體觀察綜合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企業財報、半導體產業諮詢公司等行業各方消息可知,中國在去光阻、清洗、蝕刻設備方面自給率較高;在 CMP、熱處理、薄膜沉積領域,近幾年其國產化取得突破;然而在量測、塗佈顯影、曝光、離子注入等設備領域,仍較為薄弱。以下將對各細分領域中國設備國產化程度,以及近年來有所突破進展的領域進行說明。

去光阻

中國半導體去光阻設備領域的自給率在 2023-2024 年顯著提升,尤其在成熟製程和中低階市場已達成較高自給率。綜合行業多方資料顯示,在中低階市場,自給率約 75%-90%,主要供應成熟製程(28nm 及以上,下同)、功率半導體、先進封裝等領域;而在高階市場上,在先進邏輯晶片(14nm以下,下同)和高階記憶體(3D NAND/DRAM)中,自給率仍低於 30%,這部分主要依賴 TEL、Lam Research 等國際廠商。

目前,中國在去光阻設備領域的代表企業主要有屹唐半導體、浙江宇謙、上海稷以、北方華創、盛美上海等。

清洗

清洗設備領域,中國自給率已不斷提高至 50-60%,代表企業主要有北方華創、盛美上海、至純科技、芯源微、屹唐半導體等。總體而言,中國半導體清洗設備自給率正從「可用」向「好用」過渡,盛美、至純等具代表性企業在成熟製程已具備替代國際設備能力,並積極在先進製程持續突破。

蝕刻

在蝕刻設備領域,中國在成熟製程(28nm 及以上)自給率約為 50%-60%,主要應用於邏輯晶片、功率半導體和記憶體(如 3D NAND);而在先進製程(14nm 及以下):自給率不足 15%,高階市場被 Lam Research、TEL、Applied Materials 等壟斷。

在這項領域中國主要代表企業有中微公司、北方華創、嘉芯半導體、屹唐半導體等,另外拓荊科技、盛美上海、芯源微雖然沒有推出專有的蝕刻設備,但其部分領域設備均有涉及蝕刻技術。

熱處理

在熱處理設備領域,中國自給率約為 30%-40%,主要代表企業有北方華創、晶盛機電、中微公司、拓荊科技、嘉芯半導體等,另外華海清科、拓荊科技、芯源微部分領域設備均有涉及熱處理技術,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PVD

切入 PVD 設備領域則有北方華創、捷佳偉創、嘉芯半導體、中電科、科睿設備有限公司、中科院瀋陽科學儀器、合肥科晶材料、晶盛機電、中微公司、盛美上海、拓荊科技。該領域設備自給率還處於較低水位,約為 15%-20%,其中在先進製程(如 14nm 以下)領域,其自給率僅為 10% 左右,主要依賴進口。

CMP

半導體 CMP 設備領域,中國在成熟製程自給率約 15%-25%,主要應用於功率半導體、MEMS 感測器等領域;而在先進製程上自給率不足 10%,高階市場由應用材料、荏原製作所等壟斷。中國在該領域上的代表企業主要有盛美上海、華海清科、中國電科、鼎龍控股、爍科精微等。

塗佈顯影

塗佈顯影設備是曝光製程的核心設備之一,主要用於晶圓的光阻劑塗覆、顯影等步驟。在該領域,中國自給率約為 10%-15%(主要集中在封裝和成熟製程),前段設備自給率不足 10%。根據業內訊息指出,塗膠顯影設備的主要挑戰在於設備穩定性、製程精度(如均勻性控制)、與曝光機的協同適配方面。

中國塗膠顯影設備主要代表企業有盛美上海、芯源微、北方華創、中微公司、華峰測控等。

離子注入

在離子注入設備領域,中國在成熟製程上的自給率約 10%-20%,主要應用於功率半導體、MEMS 感測器等非先進邏輯晶片領域;而在先進製程自給率不足 5%,市場由 Applied Materials、Axcelis、日立國際電氣主導。

目前中國國產設備在中高能量(>200keV)和超低能量(<1keV)離子注入領域仍落後,束流均勻性(±3%vs國際±1%)和穩定性仍待提升。而在晶圓尺寸適配上,12 吋設備成熟度低,8 吋設備逐步替代進口。此外在相關重要配件上如離子源、品質分析器等長期依賴進口。在該領域中國主要代表企業為凱世通、中國電科、爍科中信科、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等。

量測

半導體量測設備包括晶圓缺陷檢測、關鍵尺寸測量(CD-SEM)、膜厚測量(橢偏儀)、微影疊對精度測量等,技術門檻極高。該領域整體自給率約為10%-15%,中國主要在中低階設備和部分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其中前段高階設備(如 EUV 相關檢測)自給率不足 5%。目前該領域的主要發展瓶頸在於核心光學零件(如高精度雷射器)、演算法軟體(缺陷分類與資料分析)依賴進口。

在量測領域中國主要代表企業為上海微電子、中科飛測、精測電子、華海清科、北方華創等,

曝光

在半導體曝光設備前道製造(EUV/ArF 浸沒式)領域,自給率約為 0%-1%,完全依賴進口。而在成熟製程曝光機(KrF/i-line,90nm 及以上),自給率約 10%-15%,主要用於功率半導體、MEMS、分立器件等領域。而在封裝曝光機(後段先進封裝),在上海微電子主導下,自給率則超 30%。在該領域中國的主要代表企業有上海微電子、中國電科、北方華創等。

(首圖來源:中芯)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