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聆聽舞蹈:視障者如何透過蘋果裝置擁抱藝術世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16 日 16:46 | 分類 Apple , ESG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用科技聆聽舞蹈:視障者如何透過蘋果裝置擁抱藝術世界

「對我們來說,一個好用的科技產品,最基本就是操作簡單、不會讓人焦慮。」視障者許家峰語氣平穩卻堅定。他是一位中途全盲者,十餘年前失去視力後,憑藉 iPhone 和各種蘋果裝置逐步重建數位生活。

許家峰分享,他初期使用過 Android 手機的語音輔助功能,但真正改變他生活的,卻是從 iPhone 開始。「那是朋友淘汰的 iPhone 5,我用了之後發現語音功能穩定,系統不會三天兩頭更新,操作速度可以自訂,整體上就讓我很安心。」他進一步說明,對視障者來說,系統不確定性的更新常常令人焦慮,一個更新搞不好就讓某個視障者倚賴的功能無法用,這對我們絕對是災難。

▲ 許家峰示範視障者平時如何使用 iPhone。

除了日常通訊與閱讀資訊,許家峰也會使用 iPhone 處理 Podcast 錄音。他分享,自己過往錄音時有時會同時開手機和錄音筆,後來發現手機錄下來的聲音竟然更清晰,還自動降噪,剪輯師一聽就說品質比以前好很多。

許家峰強調,對視障者而言,便利的語音辨識與穩定的文字轉語音功能,是推動自媒體創作的關鍵。「我打字快,但回應即時問題我還是用語音輸入,iPhone 的準確率高,對我來說真的是省力又有效。」

創作者的技術革新

編舞家黃翊則從另一端,也就是創作者的角度,談他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對視障者更友善。黃翊的身份相當特殊,除了是編舞家外,還是個科技藝術家,他的舞蹈作品大多會與工業機器人或某些科技裝置一同演出。

▲ 黃翊舞蹈作品大多會與工業機器人或某些科技裝置一同演出。

黃翊自 2017 年起在每部完整製作中加入口述影像,並逐年升級相關設備。「最早我們是用美術館的導覽機,音質破碎,視障觀眾聽起來會很吃力。」後來他改用 iPad 搭配耳機,利用 Wi-Fi 傳送高音質預錄口述影像內容。

2019 年起,黃翊引進雙耳開放式眼鏡耳機,讓使用者能同時接收現場音效與導覽內容,不再需要一邊壓耳機、一邊聽舞台聲音,解決了視覺與空間感的衝突。2024 年面對劇場音效過大導致口述影像無法清晰傳達的挑戰,他想到了蘋果的 AirPods Pro 2 可以提供「適應性通透模式」,透過 AI 自動平衡現場與耳機的音量。這讓黃翊不再需要人工調整錄音音量,只要用 AI 調節,一切就搞定了。

▲ 黃翊的舞蹈演出中,為視障者準備的聆聽設備進化史。

黃翊表示,目前已累積 20 套設備,希望能擴充到 30 套,以支援更多如啟明學校至少一個班的學生可以一起聆聽他的演出。他也推廣「預錄自動同步」技術,讓每一場演出都能提供口述影像,不再受限於一次性安排。

許家峰也補充,在觀賞黃翊表演時,AirPods Pro 讓他「雖然塞著耳朵,卻能聽見更多細節,連機器人運轉、舞者腳步聲都一清二楚,感受更完整。」相較其他場館使用傳統導覽機、音質不穩,他認為蘋果產品提供的沉浸式聆聽體驗,讓他感覺更舒適、也更尊重視障觀眾的感官需求。

藝術不該設限,科技提供選擇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只是被服務,而是有選擇。」許家峰認為,相信藝術不該有障礙,透過科技輔具與創作者的用心,視障者也能成為劇場裡的主體觀眾。

「每一次創作,我都記得家峰的回饋。」黃翊表示,自己會持續強化文本撰寫密度、語速與音質平衡,甚至希望將口述影像發展成新的藝術敘事形式,供所有觀眾選擇。

在這場科技與藝術的對話中,視障者與創作者並肩前行,也讓「文化平權」不再只是理念,而是舞台上真正被看見、被聽見的實踐。

另一方面,許家峰與黃翊也將在本週日(5/18)在蘋果信義 A13 的 Today at Apple 講座中分享,如何透過 AirPods Pro 的「即時聆聽」、「適應性音訊」等功能所開啟的無障礙感官體驗。並讓與會者實際體驗口述影像創作,親自探索聲音詮釋如何成為視覺的替代及延伸,打破溝通的可能。讓科技為藝術帶來更多元、更包容的超帶感媒介。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