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密碼學全是炒作?專家指出根本天方夜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8 日 17:30 | 分類 尖端科技 , 資訊安全 , 量子電腦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量子密碼學全是炒作?專家指出根本天方夜譚

不知道大家對未來量子電腦的成功是否感到一絲恐慌?想像一下:全球銀行的金庫密碼一夕之間被破解,你多年辛苦存下的積蓄瞬間歸零;街頭的自駕電動車失控暴走,引發連環追撞;政府的機密資料、醫療紀錄、金融交易全面外洩。這些看似科幻片情節的場景,正是科學界對「量子時代」可能帶來的加密災難的預想。

為了搶在這場災難發生之前部署防線,全球資訊安全體系近年來積極推動「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希望打造一套能夠抵抗量子電腦攻擊的全新加密標準。

但對此說法,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Peter Gutmann 卻毫不客氣地批評:「這根本是胡說八道。」他在近期一場公開演講中直言,關於量子破解的威脅更像是一場「天方夜譚」,不僅缺乏實證基礎,還讓業界忽視了現實中真正該解決的資訊安全漏洞。他甚至諷刺道:「這不是工程學,是一種占卜術——我們預言將出現一台神秘機器,摧毀一切加密技術,然後世界陷入混亂。」

從目前技術發展來看,Gutmann 的懷疑不無道理。現階段的量子電腦仍處於高度實驗階段,最具代表性的 Shor 演算法實驗僅能成功分解像是 15 或 21 這樣的簡單兩位數整數,當 IBM 嘗試挑戰更大的數字(如 35)時,成功率也只有 14%。換句話說,要破解 RSA-2048 這種主流加密標準仍遙不可及,與其投入鉅額資源研發尚無實質應用基礎的 PQC,不如先加強現有系統的加密實作與人為防線。

不過,2024 年中國一項研究引發廣泛關注:研究團隊聲稱成功利用量子電腦破解了 SPN(Substitution-Permutation Network)結構,這正是像 AES 這類現代對稱加密演算法的基礎。雖然該實驗是否建立在簡化模型上仍有待證實,但這已足以讓資安產業繃緊神經,意識到量子威脅的輪廓正逐步浮現。

根據預測,具備實際破解能力的量子電腦可能會在 2030 至 2045 年間問世。正因如此,美國 NIST 等標準機構積極推動 PQC 標準化,視其為一種「預防性部署」。真正的問題不在於 PQC 是否必要,而是我們是否該在當下投入過多資源於尚未成熟的技術,抑或應採取審慎節奏,在鞏固現有安全系統的同時,為未來的演進預留轉換空間。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