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的人才焦慮:高科技的引擎缺了誰?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 AI 供應鏈中具戰略地位,卻面臨嚴重人才缺口;半導體業每月短缺 3.4 萬人,AI 人才亦遭國際競爭挖角。隨著 NVIDIA 等科技巨頭來台設點徵才,產業也將出現排擠效應?本專題將深入剖析半導體與 AI 產業的人才現況、挑戰與策略,探討台灣如何在高科技人才的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
你可能對艾司摩爾(ASML)公司那台要價新台幣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 EUV(極紫外光)微影設備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台備受矚目的機器中有一項關鍵技術——「光學反射鏡」,而提供這項技術的是蔡司半導體(ZEISS SMT),為擁有 179 年歷史的德國蔡司集團旗下半導體事業部。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宣布台灣辦公室「星群」(Constellation)將落腳北士科,並計劃大舉徵才後,業界擔心將對人才造成排擠效應。對此,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接受《科技新報》專訪時坦言,「這是現實的問題,關鍵只有公司能付得起多少薪水」。
在人工智慧快速崛起的時代,台灣如何留住並培育 AI 人才,成為產業與政策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曾在微軟等國際科技巨頭任職,近年回台、深耕本土 AI 研發。他在《科技新報》的專訪中分享了對台灣 AI 人才現況的觀察、對「人才該留台灣還是出國」的看法,以及如何改善制度以讓台灣在全球 AI 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不可取代的戰略角色,背後卻藏著產業界最深的隱憂,工研院近日與 104 人力銀行聯合發表《2025 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談的就是半導體產業月缺 3.4 萬人,甚至出現「10 個職缺、7 個空著」的窘境,面對「後摩爾時代」的人才需求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