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好萊塢,編劇們正面臨著人工智慧(AI)在劇本創作中的角色問題,這引發了業界內部的激烈爭論。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興起,影業公司如 Lionsgate 已開始與 AI 新創企業合作,以加快製作流程並降低成本,具體合作案例包括與 Largo.ai 的合作,該公司專注於利用預測 AI 分析劇本的商業潛力。
然而,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對此表示擔憂,並舉行抗議活動,強調AI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和經歷。根據Baringa的一項調查,53%的美國消費者對AI參與創作的內容感到不安,顯示出觀眾對AI的接受度仍然有限。
儘管如此,許多公司仍在探索AI在劇本創作中的潛力。瑞士新創公司Largo.ai利用預測AI分析劇本,預測其商業潛力,幫助影業公司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這種技術能夠將劇本的各個元素與40萬部電影的數據進行比較,並生成有關類型趨勢和觀眾人口統計的詳細見解。
在創作過程中,導演Nik Kleverov使用ChatGPT來檢查故事的原創性和構思情節,但他拒絕讓AI撰寫完整的劇本,認為AI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新意。相反,他認為AI可以是一種探索創意的工具,幫助創作者在不承擔高風險的情況下發掘大膽的想法。
此外,AI還被用來重新想像故事的講述方式。Steven Ilous創立的Feature.io公司正在開發一種名為智慧內容的技術,讓觀眾能夠參與到故事中,並根據他們的選擇生成個性化的內容。儘管AI的潛力巨大,但Ilous強調,必須謹慎使用,以保護編劇的藝術完整性。
然而,AI在劇本創作中的使用也引發了法律和版權問題。美國法律要求著作權必須由人類創作,因此完全由AI撰寫的劇本無法獲得版權保護。即使有法律保護,過度使用AI也可能削弱觀眾的信任。
總的來說,雖然許多電影製作人並不認為AI能取代人類編劇,但他們仍然希望能夠在保留人類情感和經歷的基礎上,探索AI在創作中的應用。2023年WGA與電影電視製片協會(AMPTP)達成新版團體協約,明確規範AI的使用,規定資方不得強迫編劇使用AI技術,並禁止將AI生成內容用作削減酬勞的理由,保障了編劇的權益。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