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虛擬工程師」釋放人力產能!Cadence 目標推進「Silicon Agent」顛覆傳統晶片設計流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10 日 9:00 | 分類 IC 設計 , 半導體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靠「虛擬工程師」釋放人力產能!Cadence 目標推進「Silicon Agent」顛覆傳統晶片設計流程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科技發展,從晶片設計到系統實現,創新已成為制勝關鍵。為回應產業挑戰,身為 EDA 領導者的益華電腦(Cadence)於本月 21 日舉辦 2025 年 CadenceCONNECT 使用者大會,邀請眾多半導體與 AI 領域專家,為半導體的設計挑戰提供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主題論壇開場介紹,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宋栢安指出,產生程式碼已不再是難以想像的事,如今的工程師甚至不一定親自撰寫程式,因為 AI 寫得比工程師好,現在該思考是如何讓 AI 發揮更大作用,解放人力去專注創意與想法,利用創新科技在各種 EDA 工具中協助設計者做出更好的 IC 設計。

宋栢安認為,AI 作為輔助工具,如何將靈感透過 EDA 實際轉化為可行設計,才是真正挑戰。此外,在眾多 IC 設計技能中,驗證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撰寫更完善的 Test Plan、提升驗證效率,是設計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AI 驅動「虛擬工程師」誕生,成晶片設計下一階段生產力

在主題演講中,Cadence系統驗證事業群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Paul Cunningham 指出,隨著 AI 持續發展,有助於緩解目前遇到的人力瓶頸。當技術持續發展,單靠對話即可完成晶片設計流程的時代也將不遠。他也預期,未來可能是一位工程師帶領 10 個、甚至 100 個虛擬工程師,推動晶片設計邁向下一階段的生產力。

從目前預測來看,到 2030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已從原先預測的 9,500 億美元,上修至 1.2 兆美元,短短一年就增加 2,500 億美元,背後驅動因素是 AI 基礎建設。Cunningham 預期「這只是個開始」,和 25 年前的網際網路一樣,將逐步應用到更多場景,AI 也將從資料中心擴展到實體世界,涵蓋設備、機器人、無人機、自駕車,乃至於健康與科學領域,甚至有望成為「數兆美元」級別的市場。

有鑒於 NVIDIA 的 Blackwell 晶片已達約 2,000 億顆電晶體,Cunningham 預測,到 2030 年底,單一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將突破 1 兆顆,遠超摩爾定律的預期,因此產業正加速轉向多晶片整合,以及 2.5D 和 3D 封裝技術,推進至 16 層晶圓堆疊,並搭配高階 HBM,以滿足日益龐大的算力需求。

為了滿足客戶願景以及思考什麼架構最能發揮優勢,Cadence 決定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作為策略,以精確的運算模型,來取代昂貴、低效率的實體試驗。

例如針對設計模擬需求,Cadence 提供 Palladium 平台,可規模化到數千億邏輯閘的模擬,成為 NVIDIA 等企業研發新晶片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Cadence 與 NVIDIA 攜手推出 Millennium 超級電腦,將過去需耗時數週甚至數月的熱模擬、電遷移、IR Drop 或流體力學模擬壓縮到短短數小時,顛覆物理世界的模擬效率。同時,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也將扮演關鍵角色,需要製程、設計工具、智慧財產(IP)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緊密協作。

在先進封裝與 3D IC 部分,Cadence 提供 Integrity 3D-IC 平台,整合晶片設計、封裝、模擬與電路板設計,並結合在 Cadence 的 Allegro、Virtuoso、Innovus,以及全套實體模擬工具 Celsius、Quantus、Voltus 等的優勢。Cunningham 指出,今年底前光靠 Integrity 3D IC 平台就能完成超過百個設計投片。

Cadence 推進代理 AI 工作流程,目標實現全自動化「Silicon Agent」

隨著 2022 年大型語言模型興起,Cadence 看到新的機會。Cunningham 表示,晶片設計將從工具授權進化到「虛擬工程師」授權,透過自然語言將需求轉化為規格或程式碼,協助工程師擴充產能,突破人力瓶頸。

Cunningham 指出,Cadence 正推動「最佳化 AI」邁向「對話式 AI」,任何工具都透過聊天介面操作,並內建專業知識、文件與訓練資料,如同隨時有專屬應用工程師在旁輔助。現今已有超過 50% Cadence 工具由 AI 驅動,未來兩年內預計超過 90%。

目前 Cadence 的 AI 解決方案包括 Cerebrus、驗證平台 Verisium、Virtuoso Studio 與 Optimality System,已廣泛應用於業界。Cunningham 也透露,接下來 12 到 18 個月,將推出更多「代理型工作流程」(Agentic Workflow)技術,讓工程師與虛擬人類互動並完成作業,最終實現「Silicon Agent」,即一位能代替人類執行完整晶片設計流程的虛擬工程師。

為了達到該目標,Cadence 打造代理 AI 平台 JedAI,整合大語言模型與內部設計資料,並與產業標準(如 MCP)對接,讓不同工具以代理形式協作。AI Studio 與代理型助理也將嵌入 Allegro、Virtuoso、Cerebrus 與 Verisium,協助工程師在對話中完成 IP 遷移、PPA 探索、驗證與錯誤修正,打造客製化設計的「Vibe Coding」體驗;在前端設計部分,Cadence 推出 VS Code 插件,可自動檢查 RTL與 Testbench(測試平台)、執行高階合成、除錯與程式碼修正,並深度串接 Cadence 工具,大幅提升工程師生產力。

「這是一個『登月計畫』!」Paul 表示,Cadence 最終願景是實現全自動化的 Silicon Agent,這或許需要兩年、甚至是五年完成,但其潛力巨大,將徹底改變晶片設計的方式,「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代」。

設計思維轉變,未來封裝思考需納入生態系與地緣政治

聯發科 IC 封裝/SIPI/PCB 副總經理 Kevin Hu 表示,現今的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封裝。過去晶片效能幾乎完全由設計決定,封裝只是一個承載,但現在不同了,當不同晶片與元件整合在一起時,封裝不僅影響系統效能,還能直接提升產品整體表現。因此,目前設計必須從晶片、封裝、系統的整體角度來思考,未來還會更複雜,還需納入整個生態系,包括供應鏈、材料、設備、技術基礎,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

慧榮科技客戶與汽車儲存事業部資深副總裁 Nelson Duann 指出,一開始 AI 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資料中心的應用與運算能力,但要真正融入日常生活,AI 必須往邊緣端(Edge)發展與部署,然而成本與功耗將是最大挑戰。

廣達電腦副總裁 James Jau 則回顧 AI 伺服器發展歷程,從 2016 年首台專業 AI 伺服器 DGX-1 問世後,整個產業逐漸從傳統伺服器的 Scale-up 架構演進到 Scale-out 架構,再因應 AI 需求回到 Scale-up,但隨著功耗不斷攀升,需依靠水冷等先進散熱技術因應。

除了前述精彩的主題演講外,本次 Cadence 也邀請鴻海科技、聯發科、聯詠、清華大學、瑞昱、慧榮科技、美超微、台積電等產學專家,帶來超過 35 場技術分享。現場更集結眾多業界合作夥伴,包括台積電、聯電、創意電子、円星科技(M31)、Skymizer、智聯服務、映陽科技、茂積與信甫科技等,共同設立互動展示攤位,展現最新 AI 技術與應用成果。

(圖片來源:Cadence;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