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級」程式碼撐起現代金融,英國銀行業隱憂浮現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3 日 12:00 | 分類 科技趣聞 , 網路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祖父級」程式碼撐起現代金融,英國銀行業隱憂浮現

英國金融業正面臨一個驚人的現實:支撐現代銀行運作的核心系統,竟然依賴著比多數銀行執行長年紀還大的程式碼。

管理諮詢公司Baringa針對200名資深銀行科技主管的調查揭露了這個隱藏的危機。研究發現,近40%的英國銀行仍在使用1970年代或更早期的程式碼,其中16%甚至依賴1960年代的軟體,還有3%的銀行運行著1940年代的古老程式。

更令人憂心的是人才短缺問題。調查顯示,50%的銀行承認,維護這些關鍵系統的知識僅掌握在一兩位接近退休年齡的員工手中,另外31.5%則依賴少數尚未退休的專家。在所有受訪者中,沒有任何一家銀行表示有「很多人」具備相關技能。

這些系統的古老程度令人震驚。19%的銀行仍在使用為打孔卡系統設計的程式碼,15%運行著為房間大小主機撰寫的軟體。實際案例包括:銀行ATM網路依賴1993年的Windows NT伺服器,以及核心系統仍使用1959年發布的COBOL程式語言──比人類首次太空飛行還要早兩年。

Baringa科技主管Paul Mihajlovic解釋:「銀行服務數百萬客戶,不可能每次科技創新就重建基礎設施。但如果你有活期帳戶,你的資金可能就依賴哈羅德·麥米倫(Harold Macmillan)首相時代(1957年至1963年)撰寫的程式碼運作。」

一位匿名資深IT專業人士透露,這些老舊系統之所以存續至今,是因為「設計簡單、運行穩定,能高效處理大量簡單交易」。然而,隨著懂得維護這些系統的員工逐漸退休,而年輕專業人員對學習古老程式語言缺乏興趣,銀行正面臨兩大風險。

首先是系統穩定性風險。這些由極少數專家維護的程式碼一旦出錯,修復將極其困難。其次是營運敏捷性問題。老舊系統缺乏彈性,難以快速回應顧客需求變化,維護成本也日益高昂。

這項研究凸顯了英國金融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根本挑戰:如何在保持系統穩定的同時,逐步現代化這些支撐國家經濟命脈的古老程式碼。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