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研究團隊,首次在矽晶片中實現了原子核自旋之間的量子糾纏,並且讓它們能在 20 奈米的距離下互相「通話」。這代表量子元件已能在現代晶片製程的尺度上運作,為量子電腦的規模化鋪路。研究成果已刊登在《Science》期刊。
所謂「量子糾纏」,可以把它想成一對神奇的雙胞胎,即使相隔遙遠,其中一人舉起左手,另一人也會同時舉起左手。這種同步關聯,是量子電腦能同時處理大量資訊、超越傳統電腦的基礎。
不過,要在矽晶片中達成糾纏並不容易。過去原子核要互相作用,必須依靠共用同一顆電子。這種做法限制很大,好比只能把人塞進同一間房間才能交談,房間一旦擠滿了,就無法再擴展。
這次突破的關鍵在於,原子核不再需要共用同一顆電子,就能彼此連結。研究團隊利用電子的「可延展性」,讓它們成為訊號中介,即使兩個核分開 20 奈米(約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仍能透過電子建立穩定聯繫。
研究人員形容,過去的原子核就像被關在隔音室,只能在室內清楚對話,卻無法與外界連線;而這次的突破,就像給了他們「電話」,能跨房間交流。
20 奈米正是現代電腦與手機晶片的製程尺度。這意味著未來量子電腦有機會直接利用現有的半導體工藝來量產,不必重新發明整個製造流程。對於一個動輒上兆美元規模的半導體產業來說,這大幅提高了量子電腦「真正走出實驗室」的可能性。
UNSW 團隊強調,這種方法穩定且可擴展,未來能加入更多電子與原子核,快速開關交互作用,朝大規模量子電腦更進一步。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真正能與現有超級電腦比肩的量子電腦,可能需要數百甚至數千顆量子位元(qubit)同時穩定運作。如何在維持低錯誤率的同時放大規模,將是下一個關鍵難題。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