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學者以「創新驅動成長」理論獲肯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3 日 18:30 | 分類 國際金融 , 科技教育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學者以「創新驅動成長」理論獲肯定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 10 月 13 日公布 202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屆主題聚焦「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growth)」。獎項由三位經濟學家共同獲得:美國西北大學的 Joel Mokyr 榮獲一半獎金,以表彰其「闡明科技進步帶動長期成長的條件」;另一半則由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與加拿大學者 Peter Howitt 共同分享,兩人以「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釋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持續發展。

創新是成長引擎:從歷史分析到理論建構

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明,三位學者的共同貢獻在於揭示創新是長期經濟成長的核心動力。

  • Joel Mokyr 透過對工業革命及科技史的研究,指出當社會制度與文化氛圍能夠鼓勵知識交流與實驗精神時,技術進步就能持續推動生產力提升,形成長期繁榮的基礎。
  • Philippe Aghion 與 Peter Howitt 則以 1992 年共同發表的「Aghion–Howitt 模型」聞名,建立了「創造性破壞理論」的數學架構,說明新技術如何取代舊技術、企業競爭如何刺激創新、而政策制度如何影響整體經濟動能。

這項研究成功整合熊彼得(Schumpeter)早期思想與現代成長理論,讓「創新」從抽象理念轉化為可量化、可政策化的經濟模型,並成為今日 OECD、世界銀行及各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然而,創新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同時也會衝擊既有產業與利益結構。若缺乏制度保障與公平競爭環境,新技術可能被壟斷或被抵制,導致創新動能受限。三位學者的研究提醒,唯有在鼓勵創新與防止排他之間取得平衡,經濟成長才能真正持續。

重塑成長思維:從企業競爭到政策設計

諾貝爾獎評審指出,三位學者的研究為當代政策帶來深遠啟示:創新雖是成長動力,但若缺乏教育、人力資本投資與公平競爭環境,創造性破壞可能導致企業集中與社會不平等。因此,政府在推動科技政策時,應兼顧激勵創新與分配正義,確保創新成果能轉化為全民福祉。

Aghion 近年更持續探討「綠色創新與永續成長」,主張在氣候轉型過程中應運用市場競爭與研發激勵,引導企業投入減碳與潔淨技術,延伸了創新成長理論的應用面。

創新經濟學的新里程碑

瑞典皇家科學院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 Jakob Svensson 表示:「創新是繁榮的根本來源,三位學者揭示了技術進步、制度設計與人類創造力如何共同塑造持續成長。」

本屆獎項延續近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聚焦「長期發展」與「制度因素」的趨勢,從 2019 年的貧窮研究、2021 年的勞動市場實證,到今年的創新成長理論,顯示全球經濟學界正從「短期循環」轉向「結構性創新」視角,反映出科技與生產力仍是全球繁榮的核心命題。

(首圖來源:)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