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近在實驗室老鼠中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神經元,稱為「進食記憶」神經元,負責記錄我們的用餐經歷,包括吃了什麼和何時用餐。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領導,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記憶力受損的人更容易過度進食,以及為什麼忘記最近的用餐會增加飢餓感,進而導致不健康的飲食行為。
研究顯示,當老鼠進食時,位於腦部腹側海馬迴的神經元會變得活躍,形成所謂的「進食記憶痕跡」。記憶受損的患者,如癡呆症或因腦部受傷而影響記憶形成的人,可能因為無法記住已經進食而頻繁進食;而分心進食,例如在看電視或滑手機時無意識地吃零食,可能會損害進食記憶。
根據實驗結果,進食記憶痕跡是在進食過程中短暫停頓時形成的,這時老鼠的大腦會自然地觀察用餐環境。這些意識的瞬間使得專門的海馬迴神經元能夠整合多種訊息。
研究人員推測,人類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現象。當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如手機或電視屏幕)時,這些關鍵的編碼時刻會受到影響。
此外,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神經科學技術觀察實驗室老鼠進食時的腦部活動,首次即時展示了進食記憶的形成過程。這些進食記憶神經元與其他類型的記憶形成的神經元不同。當研究人員選擇性地摧毀這些神經元時,老鼠對食物位置的記憶受損,但對非食物相關任務的空間記憶保持正常,顯示出一個專門處理與用餐相關信息的系統。
研究還揭示,進食記憶神經元與側下視丘相互作用,這一腦區長期以來被認為控制飢餓和飲食行為。當這一海馬迴-下視丘的連接被阻斷時,老鼠會過度進食,並且無法記住用餐地點。
這些發現最終可能為治療肥胖和體重管理提供新的臨床方法。當前的體重管理策略通常專注於限制食物攝入或增加運動,但新的研究表明,增強進食記憶的形成同樣重要。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