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人工智慧,科技巨頭如何將烏克蘭轉變成巨大實驗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0 日 7: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無人機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戰爭與人工智慧,科技巨頭如何將烏克蘭轉變成巨大實驗場

在烏俄戰爭爆發三個月後,Palantir 創辦人卡普從波蘭邊境搭乘武裝保鏢駕駛的老舊 Toyota Land Cruiser 一路馳往基輔,在被堡壘畫的總統府內與澤倫斯基會面,也開啟了烏俄戰場成為大型軍事科技實驗場的路程。

戰爭初期:只求存活

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當戰爭爆發後,基輔急需所有能夠取得的援助。

因此除了歐盟和美國支援的大量軍火外,馬斯克送來星鏈、Palantir 的卡普(Alex Karp)帶來 AI 系統 MetaConstellation、微軟、Google 和 Amazon 提供雲端服務並協助基輔備份和轉移重要資料,以及許多新創廠商送來各種無人機、反無人機和相關科技,烏克蘭全部照單全收。

費多羅夫指出,全部收下的結果,就是很難整合所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裝備和系統,戰爭前幾個月的情況只能用一團混亂形容,因此基輔必須要找出整合方式,經過密集討論的結果,烏克蘭希望將自己從純粹被援助的角色,轉變成值得各國科技和軍工企業投資的重要標的,並盡快透過國際合作找出適合烏克蘭前線的相關技術。

整合龐大資訊的大腦:Palantir

成立於 2004 年的 Palantir 一向低調神祕,創辦人卡普一頭亂髮,擁有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承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大師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也擁有史丹佛大學法博士(JD)學位。

卡普在史丹佛大學期間認識了知名企業家彼得提爾(peter Thiel),因此畢業後沒有走向學術或法律之路,而是共同創立 Palantir。

Palantir 早期非常低調,初期合作對象包括使用 AI 系統協助美軍和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進行情報分析,以及最知名的協助 CIA 鎖定賓拉登位置,最終讓美軍特種部隊成功擊殺,以至於現任美國國務院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次卿赫爾貝格(Jacob Helberg)曾形容 Palantir 為「21 世紀 AI 軍火商」。

但在 COVID-19 疫情期間,Palantir 也開始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UN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合作,透過 AI 系統幫助 WFP 渡過疫情期間全球物流大亂,導致饑荒地區援助計劃受到影響的危機。

烏俄戰爭爆發後,卡普親自前往烏克蘭,並將旗下 AI 產品 MetaConstellation 引進基輔,這套系統收集全球大量的軍用和商用衛星、偵查單位和無人機等影像資料庫和即時畫面,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整合追蹤,對烏軍辨識敵友軍狀態,前線單位即時反應、後勤單位物流狀態甚至俄軍間諜活動反制等都提供重大協助。

爭議之眼:Clearview AI

另一家過往在歐美帶來爭議,但在烏俄戰場卻成為重要角色的矽谷企業,是創立於 2017 年的 Clearview AI,這間公司打造出一套能夠透過各種影像資料,與網路資訊或執法單位資料庫交叉比對辨識出人臉的系統。

這套系統推出後受到美國執法單位歡迎,包括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和數個州警局都採購這套系統,作為辨識犯嫌的工具。

但很快的這套系統就受到人權團體質疑侵犯隱私權,並在美國和歐盟兩地發起告訴,雖然 Clearview AI 公司並未全面敗陣,但對於業務推廣也造成重大損失。

不過烏俄戰爭卻為這家公司帶來轉機,由於俄羅斯大量派遣間諜或在地協力者滲透烏克蘭境內,因此基輔非常需要能夠快速辨識監視攝影機和無人機等影像資料,鎖定嫌疑者並排除的能力,因此 Clearview AI 在烏克蘭浴火重生。

戰爭與人權的兩難

烏俄戰爭之前,Palantir 和 Clearview AI 都曾受到許多批評,例如國際特赦組織就指出這類企業開發的系統,以及樂於和軍事和執法單位合作的風格,將助長政府侵犯人民隱私,讓國會和司法單位監督更加困難,最終提高國家走向數位極權的可能性。

卡普雖然師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大師門下,但對於地緣政治、維護國家安全和西方文明卻相當執著,他認為科技產業需要強化與國家之間的合作,才能確保西方國家在面對前在地緣政治對手時能保持優勢。

而烏俄戰爭讓 Panlantir 找到創立以來最關鍵的發揮場所,卡普指出,雖然過往面對眾多批判,但 Palantir 的產品有效且可靠,而面對戰爭和生存時,國家需要存活工具,而在生死存亡之前,政治立場不應繼續成為討論重點。

擺脫受害者身份,化身投資熱點和科技實驗場

費多羅夫在《時代》雜誌訪問中表示,度過戰爭初期幾近滅國的危機後,基輔就開始思考要如何讓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能在戰後找到重建的發展核心,而紛至沓來的科技產品和武器,成為烏克蘭鎖定的目標。

在戰爭進入僵持狀態後,基輔知道若持續用受侵略的被害者角色,難以在漫長戰事和重建中與各國來往,因此需要改變自身定位。

而戰爭期間大量新創和軍工企業紛紛向烏克蘭援助和推銷自家產品或想法,也讓烏克蘭找到新角色定位,就是科技和武器的投資熱點和實驗場。

費多羅夫指出,戰爭期間無人系統的興起,讓新創企業找到了可以繞過傳統軍工大廠的新藍海,因此有非常多新創公司在烏克蘭設立據點,或積極和當地新創公司合作,也讓烏克蘭各大城市中,無論是新蓋商業大樓、老舊公寓、工廠甚至民宅,都紛紛設立了各式各樣的新公司,發展無人系統、反無人機系統、人工智慧和各種新武器相關技術。

「現在歐洲只要召開任何國防相關會議,任何產品或技術只要沒上過烏克蘭戰場驗證過的,沒人會有興趣。」費多羅夫表示,拖延數年的烏俄戰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驗證新武器和技術的巨大實驗場,無論企業在會議上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在烏克蘭戰場上一驗證就知道成效。

此外前線變化速度之快,也讓各國政府和企業認知到,傳統武器開發需要經過的繁瑣程序和時程已不再符合時代需求,在戰爭狀況下,速度和數量就是王道。

烏克蘭現今不但透過戰場讓自己化身為全球軍工和新創產業的實驗場,也企圖在戰後將這些合作關係轉化為經濟重建原動力,而各國軍工和科技企業,也試圖透過戰場盡快發展各種人工智慧和無人系統,並以前線快速的變化和回饋迅速修正產品,而歐美政府也希望透過烏俄戰場,轉化國內傳統緩慢的軍工生產模式,盡快為下一場潛在的戰爭準備。

(首圖來源:Flickr/Cory Doctorow CC BY 2.0)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