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也是特斯拉自動駕駛重要推手的卡帕斯(Andrej Karpathy)創造的「Vibe Coding」一詞,不僅在業界成為常見用語,更收錄進柯林斯字典(Collins Dictionary)。
卡帕斯今年 2 月提出了 Vibe Coding,這種方式讓開發者只需要直覺描述程式開發需求,AI 便會生成程式邏輯與架構,取代逐行編碼這樣的繁瑣工作。包括 GitHub、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公司,都有屬於 Vibe Coding 相關工具,充分整合 AI 協作功能。
There’s a new kind of coding I call “vibe coding", where you fully give in to the vibes, embrace exponentials, and forget that the code even exists. It’s possible because the LLMs (e.g. Cursor Composer w Sonnet) are getting too good. Also I just talk to Composer with SuperWhisper…
— Andrej Karpathy (@karpathy) February 2, 2025
擁有近 200 年歷史、現由哈潑柯林斯出版集團(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LC)負責的柯林斯字典,上週將 Vibe Coding 評為 2025 年度詞彙,進一步點出人們與科技關係不斷演變的關鍵。
柯林斯字典將 Vibe Coding 歸類為名詞與俚語,並定義為「利用自然語言提示的人工智慧來輔助編寫程式碼。」
過去一年,無論是資深還是新手開發者,在開發應用程式、或在公司內部測試概念時,都把 Vibe Coding 納入標準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建構有關 Vibe Coding 平台的開發商,獲得開發者青睞,甚至有新創團隊得到矽谷投資人的資金挹注,得以持續投入研發。
儘管科技專家仍在爭論 Vibe Coding 究竟對程式開發帶來革命還是不顧後果的躁進,這個詞彙早已跨出矽谷,引發廣泛共鳴,反映日常生活全面走向 AI 協作的轉變。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