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界對人工智慧(AI)是否淪為「泡沫」的質疑聲浪,網通大廠思科(Cisco)旗下網路安全軟體公司 Splunk 高層受訪時強調,AI 應用已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這點「毋庸置疑」,並從根本上改變了數據的價值。
近年來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爆發式成長,AI 議題熱度空前,然而關於 AI 商業價值與持久性的辯論也更加激烈。
Splunk 資深副總裁兼可視性部門總經理林慶熙(Patrick Lin)在 Cisco Live 亞太區年度大會上接受中央社採訪,面對「AI 泡沫化」的質疑,他表達了個人對 AI 的樂觀(bullish)立場。
林慶熙指出,從思科和 Splunk 將 AI 融入產品組合的經驗來看,AI 有助於加速企業從可視性(Observability)中獲得的成果。AI 能夠對數據進行推理,並快速輕鬆總結資訊,這在過去需要耗費大量精力。
「它會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嗎?我認為這是毋庸置疑的」,林慶熙直言。
儘管他也承認,AI 立即輸出的結果仍需要人類進行微調,例如他使用 AI 總結內容後,仍會手動修改部分內容。但 AI 最令人驚訝的能力在於,幾乎能立即獲得一份從無到有、品質相當不錯的初稿。
林慶熙強調,AI 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處理數據的方式,並重新定義了數據價值。「數據是 AI 的命脈」,他解釋,在過去 10 年,數據主要被用於進行特定分析,如今數據的核心價值在於訓練 AI 模型。
舉例來說,機器數據可以用來訓練模型,預測指標時間序列中的下一個數值,進而實現更好的異常偵測。林慶熙不諱言,在 AI 時代到來之前,人們可能不會認為這些數據具有這麼高的價值和潛力。
身為 Splunk 可視性部門的掌舵手,林慶熙強調,可視性是建立數位韌性(Digital Resilience)的關鍵。偵測資安威脅與偵測應用程式的效能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你就無法做出回應」。
Splunk 於 2024 年被思科收購後,迎來了巨大的策略轉變。林慶熙透露,在被收購前,Splunk 的客戶數量約 1.5 萬至 2 萬,思科的客戶則可能高達約 90 萬。這項整合讓 Splunk 得以借助思科龐大的規模、廣泛的合作夥伴生態系和既有市場地位,大幅擴增可以服務的市場。
在訪談中,林慶熙也分享自己與台灣的連結。儘管出生在美國,但他的家庭與台灣的科技發展有著深厚淵源。
林慶熙形容自己是「第二代科技人」,父親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曾在 IBM 工作,甚至創辦過新創公司。隨後他的父母移民到美國,但他許多親戚和家人目前仍居住在台灣。他打趣表示,或許要讓自己孩子也成為工程師,延續家族的科技傳承。
(作者:吳家豪;首圖來源:Spl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