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引用一份報告指出,2000 年以來,中國已在全球放貸 2.2 兆美元(約新台幣 68.7 兆元),過去 20 年,中國的最大融資對象是美國,資金流入關鍵礦產、基礎設施、半導體等敏感技術領域,可能使中國掌握經濟控制權。
紐約時報中文網19日報導,中國是全球放貸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超過1兆美元的貸款。但根據美國研究機構AidData的數據,過去20年,中國的最大融資對象是美國,中國各銀行已向美國企業和專案提供2,000億美元的金融支持。
這些資金流向油氣管道、資料中心和機場航廈的建設,幫助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迪士尼(Disney)和波音(Boeing)等美國企業融資順利運作。直到2017年,部分專案開始引發美國政府警惕。
AidData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已向全球提供2.2兆美元貸款和贈款,該數字比先前預估的高出2至4倍。研究數據來源於100多個國家的3萬多個專案。並且統計未包含中國持有的7,300億美元美國國債。
報告概述中國如何利用金融資源在戰略領域布局,建立潛在的供應鏈控制點。其中涉及一些引發西方擔憂的交易,例如近期捲入半導體供應鏈爭奪戰的安世半導體收購案。
報導說,近年中國對較貧窮國家的放貸規模減少,對澳洲、英國等富裕國家的貸款有所增加。AidData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對高收入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放貸規模相當,均為1兆美元。中國對開發中國家的融資大多是向政府提供的大型專案貸款,而對已開發國家的融資重點更偏向商業領域。
中國對已開發國家的貸款通常以貸款形式提供給政府或大型企業,放貸機構多為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銀行。這些融資流入關鍵礦產、基礎設施、半導體等敏感技術領域。專家警告,這可能讓中國在戰略商品儲備、供應鏈和海上咽喉要道方面獲得經濟控制權。
報導引述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高級研究員柯里爾(Andrew Collier)表示,「這些銀行家通常會向盈利專案放貸,但他們也經常被迫遵守共產黨的指令」。他補充,「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行長都是中國最高層政府決策圈的重要參與者」。
報導指出,在美國,中國機構的融資活動涵蓋範圍廣泛,從企業的日常商業融資,到液化天然氣與天然氣管線等建設專案的資金支持,也包括為一些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備受審視的中資企業收購案提供融資。
AidData的研究顯示,中國國有放貸機構已向數十個國家的併購交易提供超過3350億美元貸款,其中3/4的資金流向中國收購者,涉及機器人、生物技術、量子資訊等領域。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第一任期內曾阻止與北京有關聯的投資者收購萊迪思(Lattice)。不久後,美國國會加強對中資投資的審查。此後,中國在美國敏感領域進行收購融資的難度顯著增加。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