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等於算力等於國力」,劉揚偉:台核電政策似有轉圜跡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21 日 16:4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核能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電力等於算力等於國力」,劉揚偉:台核電政策似有轉圜跡象

在 AI 基礎設施需求急速攀升、全球各國積極強化算力布局的背景下,台灣能源政策再度成為產業焦點。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 2025 鴻海科技日開幕式會後受訪時指出,台灣在發展 AI 產業的過程中,能源供給已不再只是成本議題,而是關乎「國力」的核心競爭條件。他並明確提到,近期感受到台灣政府在核電議題上「似乎有一點轉彎」,顯示能源政策正因 AI 浪潮而面臨新一輪思考。

劉揚偉表示,過去向政府或外界溝通 AI 產業時,通常以「算力等於國力」作為核心論述,但算力的建置規模、投資成本與運算需求並非一般民眾或行政部門能立即理解。他指出,近來發現若將溝通方式轉為「電力等於算力等於國力」,政府反而更容易掌握產業需求,也更能理解台灣未來必須在哪些能源項目上提前布局。

「大家知道一度電多少錢,知道電力穩定的重要性。」劉揚偉表示,相較於抽象的算力規模,電力是一個全民都有感的議題,也讓政府較容易理解算力背後的能源需求,例如大型資料中心、AI 工廠、液冷伺服器等設施需要長時間穩定供電,並具有尖峰負載高、可靠性要求高的特性,這些都直接牽動台灣能源供應的結構調整。

在被問及政府是否可能因此重新檢視核電政策時,劉揚偉雖未正面評論具體決策,但直言「感受到核電政策一開始有一點轉彎」。他補充,自己未參與政府能源決策,不了解細節,但從產業溝通的過程來看,政府似乎已開始理解 AI 基礎設施用電的規模與長期需求,顯示能源組合必須重新評估。

台灣目前加速導入 AI 伺服器、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設施,不僅本土科技大廠陸續擴建 AI 產能,國際企業也持續關注台灣在供應鏈與算力部署上的角色。市場人士指出,面對 AI 工廠與算力集群動輒以百 MW 為單位的用電需求,僅靠再生能源與氣電可能難以支撐,因此政府是否重新檢討核電、延役現有機組或調整能源政策,將成台灣 AI 競爭力的關鍵。

劉揚偉也強調,能源議題的核心並非是否回頭擁核,而是台灣必須以更務實的方式面對 AI 產業帶來的新用電階段。他認為,透過明確的能源規劃才能讓企業在台灣建置 AI 產線或資料中心時更有信心,也能避免因電力不足而影響投資意願。

他指出,AI 大潮下「電力就是算力、算力就是國力」,台灣若要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維持優勢,供電策略勢必需要更具前瞻性與穩定性。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