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地科系教授黃婉如帶領團隊運用高解析度大氣模式,模擬不同海溫情境下的降雨變化資料,發現在全球暖化影響下,台灣午後對流雨發生頻率將減少,降雨強度卻會更劇烈。
台灣師範大學今天新聞資料指出,台師大地球科系特聘教授黃婉如長期關注局部降雨與氣候變化的關聯;原本研究氣候現象與大尺度環流的她,卻逐漸發現午後對流這種看似「在地」的天氣現象,背後其實受全球氣候的調控,因此希望能從氣候變遷角度,來看大尺度環流變化對台灣局部地區午後對流造成的影響。
黃婉如帶領研究團隊參與「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利用高解析度大氣模式搭配降尺度模擬,將「粗網格」轉換為足以反映地方現象的「細網格」,用於了解氣候變遷對台灣午後降雨的未來變化的影響。
研究團隊採用全球暖化情境下的4組不同海溫變化,搭配高解析度大氣模式的動力降尺度模擬,評估海溫變化對台灣未來夏季午後對流降雨活動的可能影響,研究顯示4組推估結果皆表明台灣的午後對流降雨將減少,但降雨強度將增強。
黃婉如表示,即便是面積不大的台灣,也是全球環流系統的一部分,大尺度環流的變化仍會影響區域天氣;午後對流雖是地方現象,但若相關的大氣環流或海溫異常改變水氣輸送、對流條件,午後對流也會受影響。
面對全球暖化影響,黃婉如提醒,政府與民眾必須重新審視極端降雨的防災思維,不能再只將焦點放在颱風,也應留意午後雷陣雨所造成的潛在風險。
(Source:台灣師範大學)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