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台北 天文館

太陽不再孤單,首張「系外蝴蝶圖」證實類太陽恆星也有磁場反轉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5 日 22:35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首次為太陽以外的恆星繪製出「蝴蝶圖」,成功追蹤另一顆恆星的磁場週期。所謂「蝴蝶圖」是用來呈現恆星表面磁場極性分布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因太陽黑子分布在長期觀測中形成展翅狀的圖形而得名。這項新成果來自對名為「時鐘座 ι」(Iota Horologii)的恆星長期觀測,結果顯示它的磁場行為與太陽相似,讓我們能以新的視角比較不同恆星的磁場生成與活動循環,成為研究恆星磁場循環活動的重要里程碑。 繼續閱讀..

5 千萬光年外的宇宙共舞,哈伯揭示棒旋星系 NGC 1511 的碰撞演化史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4 日 23:00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一幅極為精細的棒旋星系 NGC 1511 影像。該星系距離地球約 5 千萬光年,位於水蛇座方向,於 1834 年 11 月 2 日由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John Herschel)發現。除 NGC 1511 外,其別名尚包括 ESO 55-4、IRAS 03594-6746 及 LEDA 14236。它是小型星系群「NGC 1511 群」的主成員。 繼續閱讀..

發現德累斯頓手抄本的正確用法,解開瑪雅人如何預測日食之謎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3 日 21:5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幾個世紀以來,預測日食的中世紀瑪雅文本一直讓讀者困惑,但兩位研究員可能終於破解真正意義。歐洲人入侵美洲前,墨西哥和瓜地馬拉原住民文明已保存兩千多年曆法,幫助他們準確預測天空和地球發生重要事件的時間 。 繼續閱讀..

衰老恆星雖會摧毀行星,地球或能倖免?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2 日 22:32 | 分類 天文

像太陽的恆星一旦耗盡氫,就會冷卻並膨脹,最終變成紅巨星。太陽的過程約於 50 億年後發生。研究員觀察近 50 萬顆剛進入生命後主序階段的恆星,發現 130 顆行星與候選行星,包括 33 顆未知行星,緊密環繞著恆星運行。研究顯示,這類行星不太可能出現在已膨脹冷卻到足以歸類為紅巨星的恆星周圍(即主序演化後期),表示多數行星可能遭摧毀。研究員表示此強力證明,當恆星偏離主序星階段,會迅速導致行星螺旋式墜入並毀滅。此現象雖長期有理論爭論,但現在我們可直接觀察到這種影響,並測量大量恆星群體。 繼續閱讀..

宇宙考古新發現,薇拉·魯賓天文台捕捉 M61 吞併矮星系後的 16 萬光年恆星殘骸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8 日 22:22 | 分類 天文

位於智利、口徑 8.4 公尺的薇拉‧魯賓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在開光後的首批影像中發現了室女座螺旋星系 M61(NGC 4303)周圍一條狹長的恆星流。這條恆星流長約 16 萬光年,從星系盤外緣延伸,寬度約 6,500 至 13,000 光年,末端還可見一個羽狀的擴散區域。這樣的結構通常源自小型星系在被大型星系吞併時,因潮汐力破壞而留下的恆星殘跡。 繼續閱讀..

少年太陽比現在更血氣方剛嗎?這些「噴火」年輕恆星或有答案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7 日 22:12 | 分類 天文

太陽經常噴出大量電漿,稱為日冕物質拋射(CME)。通常與耀斑亮度暴增現象同時發生,有時足以擾亂地球磁層,甚至破壞現代電網。然而,年輕太陽是否比現在更狂暴?京都大學行方宏介領軍的國際團隊,以觀測試圖解開謎團,論文近期刊登於《自然》期刊。 繼續閱讀..

綠堤望遠鏡首次繪製暗分子氣體分布圖,揭開恆星誕生祕密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21:45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利用綠堤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成功繪製出天鵝座 X 恆星複合體中一氧化碳(CO)暗分子氣體的大規模分布圖。數十年來,科學家已知多數新生恆星誕生於寒冷分子氫氣雲之中。這類分子氫氣對多數望遠鏡而言近乎隱形,因為它不會發出容易被偵測到的光線。傳統上,天文學家透過尋找一氧化碳來尋找這些星雲,一氧化碳分子就像恆星形成區域的閃爍訊號。然而,事實證明有很多恆星形成氣體在 CO 中不會「發光」,這類隱蔽物質,即 CO 暗分子氣體,一直是天文學最大的盲點之一。 繼續閱讀..

太陽死亡後太陽系不會消失?發現仍在吞噬行星殘骸的白矮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2 日 22:49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距地球約 145 光年的罕見古老白矮星 LSPM J0207+3331,持續吞噬行星系統的殘骸。這顆白矮星是目前觀測到氫豐白矮星中最古老、碎屑盤金屬含量可能最高系統之一(氫豐白矮星是指大氣層主要由氫構成),顯示原行星系統在恆星死亡數十億年後仍未完全靜止。這項發現挑戰我們對恆星殘骸演化的理解,也讓天文學家重新思考太陽系未來的命運。 繼續閱讀..

緊密雙星系統發現三顆類地行星,還與地球大小相似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7 日 21:59 | 分類 天文

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距離地球約 190 光年的雙星系統 TOI-2267,發現三顆地球大小行星。論文發表於《天文與天文物理學期刊》(Astronomy & Astrophysics),為理解行星在雙星環境形成與穩定性的全新觀點。這類環境長期被認為不利複雜行星系統發展。 繼續閱讀..

地球軌道快變垃圾場?ESA 最新指數揭露驚人太空污染危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6 日 22:46 | 分類 天文

地球軌道的壅塞與污染問題正迅速惡化。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量化人類活動對未來軌道環境的影響。為此歐洲太空總署(ESA)在其年度《太空環境報告》中新增了一項關鍵指標:太空環境健康指數(Space Environment Health Index),以單一數值呈現地球太空環境隨時間變化的狀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