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號 OSIRIS 捕捉到菲萊號橫越彗表的瞬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1 月 23 日 14:00 | 分類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羅塞塔號 OSIRIS 捕捉到菲萊號橫越彗表的瞬間


主圖是 2014 年 11 月 12 日,羅塞塔號(Rosetta)太空船上的 OSIRIS 窄角相機拍攝到菲萊號登陸器(Philae lander)初次觸及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表面,而後數度彈起的過程,整個過程歷時約 30 分鐘左右,而每幅影像左上角所標示的時間為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GMT),加 8 小時之後即為臺北時間。

 

這張影像是負責運作 OSIRIS 的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人員製作的。

拍照當時,羅塞塔號距離彗星中心約 17.5 公里,或是距離彗星表面約 15.5 公里。照片的解析度為每像素相當於 28 公分,內嵌的各圖大小相當於 17m×17m。這一系列影像中的最後一張是 15:43GMT 拍攝的,由此可確認菲萊號登陸器如 CONSERT 儀器最初傳回來的資料所顯示向東移動了,並由這些資料計算出它的移動度約為每秒 0.5 公尺。

 

等待陽光照射的希望

總質量約 100 公斤的菲萊號自上週六遺失電力之後,已經無法與地球「對話」,所以菲萊號最終位置迄今未知。不過現在至少知道菲萊號反彈時的高度距離彗表達數百公尺,且延續時間近 2 小時;它在 17:25GMT 觸及地面並最後一次小反彈後,最後在 17:32GMT 抵達了它的最終位置;只是從菲萊號原本的測距資料和影像顯示它似乎處在一個深坑中,在 67P「一天」內,幾乎都照不到太陽,也正因為如此,菲萊號才會喪失電力,無法重新啟動。

雖然如此,但任務科學家們並不放棄希望,因為或許菲萊號有機會能被陽光照射到它的太陽能板,如能充電後,那這個登陸器就有機會復活了。任務工程師目前正利用羅賽達號母船上 CONSERT 測距資料、OSIRIS 與導航相機影像,配合菲萊號上的 ROLIS 和 CIVA 相機的影像,應該很快就可以將這個最終位置定位出來。之後就能確定上述的「希望」能不能實現。

 

已捕捉 80% 所需資料

直徑只有 4 公里的彗星,表面重力很微弱,所以登陸系統設計的關鍵就是要讓登陸器穩穩的待在彗表;但可惜在著陸的關鍵時刻失敗了,因為原本認為厚軟且有壓縮能力的表層能吸收登陸器撞擊的力道,只可惜任務科學家失算了,雖然菲萊號的確遇到了厚軟的塵土,但顯然仍不足以吸收它的撞擊力,才在最後時刻遇到困境。

ESA 並不確定菲萊號還有沒有復活的機會,但即便如此,菲萊號在下降並著陸的過程中,已經完成 80% 預定要達到的主要科學目標。這些資料恰好在菲萊號電力耗盡、進入休眠之前傳回,可謂幸運至極!

運作不同儀器的團隊,迄今僅釋出一小部分資料,其中一個例外就是 MUPUS。這個德國太空局行星研究所負責的儀器,在鎚狀物的一端裝載了一個溫度感應計,在它鑽入彗表以下導致破裂之前,捕捉了大量的溫度資料。科學家從這些資料得知 67P 彗表塵埃下方的冰物質,遠比先前認為的還要硬,幾乎和某些岩石的強度相仿;這也解釋了為何菲萊號首次觸地時會被反彈得這麼高。

(本文引用自 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