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的世界,不可靠還是更方便?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3 月 27 日 12:00 | 分類 手機 , 支付方案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無現金的世界,不可靠還是更方便?


丹麥大膽宣布要跟現金說掰掰,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取代了鈔票和銅板,無現金消費成為潮流,除了方便交易,有潛藏的缺點嗎?

電子或塑膠貨幣已經是消費市場的潮流;卡片或手機在手,就能行遍天下吃喝玩樂。歐洲走在這股金融風潮的前端,包括丹麥、瑞典和挪威等國,都積極推行無現金交易。雖然說愛錢是人的天性,但相對於信用卡或手機支付的先進,現金所代表的落後、治安與衛生問題,通通都成了被嫌惡和清算的理由。但是,透過電子或塑膠貨幣的每一筆交易都能被追蹤,國家機器對於你的消費紀錄一清二楚,隱私也蕩然無存。

以健康飲食為訴求的英國連鎖餐廳 Tossed,日前開了一家只有電子支付的咖啡店。到這裡用餐無須準備現金,只要刷卡就行。聽起來很酷,因為就像電視廣告,出門只要一張卡或一支手機就行。

科技加速貨幣制度的演進,從古時候的貝殼,到現在的硬幣與紙幣,錢的型態是有形的實體。後來出現可延後付款的票據,現在則來到方便與快速的卡片萬事通時代。

 

現金有什麼不好?

有人說不衛生、帶太多現金很危險、到銀行金庫搶劫的匪徒要的也是現金,還有,現金會被偽造,還會有逃漏稅的可能。人人都愛錢,也因此暴露現金的不方便處。電子或塑膠貨幣的出現,加速人們對現金的嫌惡感,歐盟甚至有財長提出要廢除 500 歐元大鈔的發行,理由是容易變成恐怖份子、毒販和投機分子洗錢的工具。

但是,現金真如此不該嗎?

 

看到現金最可靠

在無現金交易的金融體系下,消費者的每一筆交易都有紀錄以供追蹤;包括政府、銀行和金融科技單位等都能看到你的個資。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受到次貸風暴波及的銀行,在破產法保護下不但倖免於難,現在還因為無現金交易而更擁有更多權力,損失最大的還是存戶。在這個歷史教訓下,誰還要相信銀行?

該年度的金融風暴後續引爆許多起銀行擠兌事件,2011 年賽普勒斯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援助,銀行的重整計畫導致高額存戶的存款大幅蒸發。所以到後來的希臘,一旦銀行有風吹草動,引發存戶擠兌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為看到現金最可靠。

不過英格蘭銀行前總裁墨范金恩 Mervyn King 日前預告,銀行進入浮動利率時代;日本央行更採行負利率,亦即到銀行存錢,等於還得支付銀行儲蓄費用。這是試圖鼓勵大眾借款、拿錢出來消費與投資,以刺激經濟成長。結果卻有報導指出,保險箱的銷路大增,因為現金得擺在家裡。

和電子支付比起來,現金對老百姓較有保障;手握現金,可消費買賣、可儲蓄投資,無須看銀行臉色,更能免於金融體系的無妄之災。

不過現在的無現金交易趨勢,讓仰賴現金兩大族群:收入不豐的民眾與做小生意的攤商,陷入尷尬的處境。

 

手機比電話線普遍的另一個原因

電話線的申辦,或許可以拿來解釋現金之於老百姓的關係。2008 年,全球 70 億人口中有 13 億人申請電話線。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行動通訊普及的今日,多達 60 億人擁有手機,比廁所還要普及。

表面的原因是手機通訊可以涵蓋電話線無法到達的地方,但實際的情況是,申請電話線需要銀行帳戶與信用資料,全球大半人口沒有和銀行往來的紀錄,電信公司不會在沒有潛在客戶的地方出錢鋪設管線。但是手機和費率只要用現金就能購買,這才是手機普及的一個原因。

在 2020 年,全球擁有手機人數將突破 60 億,可確定的是,依靠行動通訊網路傳輸的電子商務勢必成為你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貨幣的型態也由實體轉成虛擬,如現在就有的肯亞 M-Pesa 電子錢和比特幣。

現金還是有方便的地方;買個巧克力、報紙和一瓶牛奶,在英國,日常生活的小額付款,現金還是多數人的習慣。直接給服務生小費,他會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顧客多少的評價;在市場向實際製造的商家買東西,免去中盤商的剝削。

其實無現金交易不是萬惡淵藪,只是老百姓應該有選擇的權利;手上有現金,你就能選擇自己的消費行為。而且電子或塑膠貨幣的時代,會更惡化貧富差距。

有關現金陰謀論,不外乎和罪犯、恐怖份子和逃漏稅有關。但和 Google 和 Facebook「合法避稅」的行徑比較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現金流量代表社會富裕程度,因此一味地想甩開現金,必須想想後果。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資料來源:BB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