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人都說,中國市場是政策盤,但近來中國政府漠視河北重災、碧桂園違約,反而更讓人灰心。只是國銀對中國放款仍逾兆元,又該怎麼評價?
美國總統拜登8月10日募款活動直言「中國許多方面都像定時炸彈」,此或各有解讀,但對投資市場來說,形容其實相當精準。
《財訊》報導,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經濟目標表述從4月「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轉為「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力爭實現最好結果」,顯示中國政府政策重返追求經濟發展,帶動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應聲大漲6%,投資圈也對中國重燃希望。
沒想到兩場颱風直接狠狠澆熄投資人熱頭。7~8月杜蘇芮和卡努颱風暴雨重擊河北及東北地區。官方統計截至8月11日,光河北就高達389萬人家園受洪災衝擊,直接經濟損失達95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200億元)。
炸彈接二連三,市場皮皮剉
美國制裁中國力道也從經貿戰擴及金融市場。8月1日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宣布,國會議員正在調查貝萊德和MSCI(明晟)涉及引導美國人財富,流向數十家侵犯美國國安、違反人權遭華府制裁的中國企業,要求這兩家公司提供投資透明度等資訊。
壓垮投資市場最後一根稻草的是債市。中國最大民營房企碧桂園8月上旬爆出債務違約,12日啟動債務重組,旗下11檔境內公司債券直接停牌,總規模約157.02億人民幣,債權人完全求救無門。不僅讓外界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原本勁揚股市也崩回原點。
《財訊》報導,金管會初步清查,台資壽險對碧桂園無直接投資、銀行、證券業者曝險約3億元,有五家銀行銷售碧桂園企業債給客戶,計1.7億元,一銀行因參與國際聯貸,對碧桂園有902萬美元聯貸曝險。統計投信銷售的共同基金,截至6月底對碧桂園曝險為17億元,占整體基金規模約0.03%。
若投資人自行到中資銀行或國銀中國子行開戶,購買理財商品者,監理與投資人保護就要回歸地主國規範;銀行局提醒,銀行有責任強化吸收損失的能力並提醒投資人市場風險。
香港分行仍賺,新加坡看漲
馬政府時期,整體國銀對中國(含香港)授信曝險占淨值比一度高達58%,背負政策使命的公股行庫得衝刺中國業務,與台商往來密切的兆豐銀行,中國曝險占淨值比最高曾達91%,一銀、台銀曝險比也高達五六成,民銀中國信託、上海商銀和永豐銀行曝險占比超過80%。
不過《銀行法》對單一對象授信限額是以淨值計算,對中國曝險占比就達80%~90%顯然風險過高。蔡政府上任調整策略,加上供應鏈重組及疫情後經濟下行,大國紅利不再等因素,不僅公股行庫急踩煞車,民銀曝險比也持續降低。至今年5月,國銀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降至24%,兆豐對中國曝險淨值比更十年內驟降至18%。
《財訊》報導,中信目前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最高為53%,其次為凱基銀行51%、永豐銀42%,但曝險比都持續下滑。為什麼降幅不如公股?關鍵在香港分行及中國子行業務規模。
台商透過香港布局中國行之有年,即使近四年中港局勢不穩,各家國銀香港分行獲利衰退,仍是海外獲利貢獻度最高的據點;去年受惠於美元升息,營運績效特別突顯,中國曝險金額高者,也都是香港與中國有較大布局的民銀。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表示,國內金融業對中國曝險逐年降低,但若有特定金融機構中國投資或業務較深入,可能就有較高風險。
不過新加坡後勢可期,不少高資產人士因地緣政治考量,將資產從香港移轉至新加坡,去年國銀新加坡貢獻度正式超越中國,中信新加坡分行就有雙位數成長,玉山、兆豐、一銀也表現不俗。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