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晶片貿易戰已進入第五個年頭,而美國干預似乎正在反噬自身。根據新興技術觀察站(Emerging Technology Observatory,簡稱 ETO)最近研究發現,中國在新一代晶片製造技術的研究上,已遠超過美國,發表研究數量是美國的兩倍以上。
ETO 報告指出,在 2018 年至 2023 年間,全球共發表 47.5 萬篇與晶片設計與製造相關的論文。其中,中國機構產出論文占 34%,遠超美國的 15% 及歐洲的 18%。雖然晶片製造的研究熱度不及人工智慧(AI)或大型語言模型(LLM)等熱門領域,但中國似乎正全力投入未來晶片製造技術的研究。
此外,中國的研究品質也達到新高點。如果只看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前 10% 論文,中國貢獻比例高達 50%,美國與歐洲則分別為 22% 和 17%。印度、日本及韓國也有貢獻,但無論是研究數量還是引用比例,數字都遠不及中國。
這些數據並不代表中國技術已超越美國,但研究作者認為,中國可能很快就會迎頭趕上。在接受《自然》(Nature)訪問時,ETO 的 Zachary Arnold 表示,「我不確定我們是否曾在其他領域看到如此大的差距。當研究活動如此活躍時,很難想像這不會對中國的技術能力,最終甚至是製造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從中國的研究重點來看,神經元運算(基於類似神經元結構的處理器)與光電運算(利用光來傳輸晶片內部資料)占中國現代研究一大部分。這些技術屬於「後摩爾定律」時代的發展方向,超出傳統不斷追求更小製程的框架,也不在美國制裁的範圍內。由於這些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除非美國能在中國之前取得專利,否則出口禁令對這些次世代晶片技術影響不大。
美國透過對中國進口先進半導體設備實行出口禁令,以免該國獲取製造先進晶片的能力,自 2022 年以來,這些制裁已涵蓋所有 14 奈米以下製程的技術。然而,當全世界也將面臨中國因制裁轉向成熟製程晶片,進一步造成產能供過於求的局面。
外媒認為,中國最終很可能會發現超越西方現有知識與能力的晶片製造技術,因為在這一領域,全球引用次數最高的前八大研究機構皆來自中國,且研究動能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這也反駁了外界認為中國僅靠竊取技術與研究獲利的負面說法。
美中貿易戰短時間內不會結束,尤其是雙方持續推波助瀾,包括台積電在美國投資 1,000 億美元、中國積極推動 RISC-V 架構,以及今日正式生效的新一輪關稅。未來雙方長期發展仍充滿未知數,但中國在研究領域的悄然進展或許未來將帶來豐厚回報。
- China produces the most in a massive field – and more insights from ETO’s Research Almanac
- China doubles US research output on next-gen chips amid export bans — trade war fuels a research wave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