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 近期在 ChatGPT 中推出了具備影像生成功能的 4o 系統,不少使用者紛紛嘗試將個人照片或著名網路素材轉換成帶有「吉卜力風格」的圖像,讓這股名為「Ghiblification」的熱潮在社群平台上爆發性擴散。
儘管對於能以動畫大師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元素重新打造照片,讓整個全球社群感到新鮮有趣,但由於相關作品觸及了版權、藝術風格、創作者權益,迅速引發廣泛的爭議與討論。
這項「娛樂用技術」的背後,牽涉到法律、倫理、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整個事件的焦點也集中在「這樣的 AI 生成,究竟構不構成侵權」,以及「著作權法規、國際版權規範是否應該有所調整」等爭議層面。
AI 繪圖熱潮席捲全球
以現在的 AI 成熟度來說,使用者只需簡單輸入提示,就能獲得優秀的成品。這項功能開放給付費版與免費版使用者。而這個功能讓「吉卜力」風格迅速成為熱門趨勢,整個社群媒體上充斥著這種風格的使用者圖像──根據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社群平台 X 上透露,這項功能太多人時候,甚至讓「我們的 GPU 都在融化」,這種過度受到歡迎的狀況,也讓 OpenAI 迅速調整規則,限制免費版的使用者、同時按照伺服器壓力限制算力(當然,不排除免費版限制數量,也是一種飢餓行銷)。
例如,德國創業家 Janu Lingeswaran 將自家三歲的布偶貓 Mali 照片上傳至 GPT-4o,要求轉成「吉卜力」風格,結果讓他驚豔不已。他告訴媒體:「我真的愛上這個結果,我們打算印出來掛在牆上。」同樣地,印度板球明星 Sachin Tendulkar 也在 X 上分享了自己喜愛回憶的「吉卜力」版圖像,甚至連 Sam Altman 本人都將個人頭像換成了「吉卜力」風格肖像。這股「Ghiblification」(吉卜力化)風潮,讓許多人開始質疑:OpenAI 如何精準重現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這背後是否涉及版權問題?
▲ Sam Altman 自己也使用吉卜力風格的頭像。(Source:X)
日本法律為 AI 開綠燈?
要解開這場爭議的謎團,得先從日本的法律框架說起──日本是全球主要國家中唯一明確允許在版權作品上訓練 AI 模型的國家,日本文化廳在 2024 年發布的《日本 AI 與版權的一般理解》文件中指出,若 AI 在開發與訓練階段使用版權材料,且目的不是為了「享受作品表達的思想或情感」,則無需版權持有人的許可即可使用。文件中解釋,「享受」指的是「通過使用版權作品滿足觀賞者的智識與情感需求」,因此只要訓練目的屬於技術性而非娛樂性,就屬於合法範圍。
這意味著,OpenAI 若使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來訓練 GPT-4o,只要不直接追求「享受」這些作品的情感價值,就可能符合日本法律。然而,文件也提到,若 AI 生成的內容與版權作品過於相似,或是用於「檢索增強生成」(RAG)等技術,則可能被視為侵權。這為吉卜力工作室保留了一絲法律反擊的空間,但要證明相似度在法庭上並不容易。The Pragmatic Engineer 電子報的創辦人 Gergely Orosz 在 X 上也提到:「我猜 OpenAI 選擇展示『吉卜力』風格而非迪士尼或漫威角色,正是因為日本的法律環境相對寬鬆。」
儘管日本法律看似為 AI 訓練開了方便之門,版權法對「風格」的保護卻顯得模糊。美國 Emory 大學法學教授 Matthew Sag 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採訪時表示:「版權法保護的是具體的創意作品,而非藝術風格。如果你只是喚起某人作品的氛圍,通常不會構成侵權。」換句話說,即使 GPT-4o 生成的圖像帶有濃厚的「吉卜力」味道,只要不直接複製〈神隱少女〉中的千尋或〈龍貓〉中的具體場景,吉卜力工作室就很難主張權利──筆者本身在測試這個功能時,ChatGPT 曾主動提示是否要將「貓公車」加入圖片中增加豐富度,在筆者同意後,圖片卻在生產一半的時候取消、並說這張圖片並不符合他們的內容生產政策。
很明顯地,ChatGPT 在這個「吉卜力風格」中畫下了一條不會侵權的界線。
OpenAI 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其技術文件中,該公司表示 GPT-4o 會拒絕生成「在世藝術家風格」的圖像,但允許「更廣泛的工作室風格」。這項政策試圖在避免侵犯個別藝術家權利的同時,保留一定的創作自由。然而,宮崎駿作為吉卜力的創辦人之一仍健在,他的個人風格與工作室風格難以完全切割,這讓「廣泛風格」的定義就成為法律的灰色地帶。
有趣的是,OpenAI 的免費版 ChatGPT(使用 DALL-E 3)在被要求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時,會以「版權限制」為由拒絕。Business Insider 記者測試時,免費版 ChatGPT 回應:「我無法生成吉卜力工作室風格的圖像,因為這是一家受版權保護的動畫工作室,其藝術風格受到保護。」但付費版的 GPT-4o 卻能順利生成,這種不一致的處理方式讓外界質疑 OpenAI 在版權立場上的標準是否有所鬆動。
Iconic movie scenes, Studio Ghibli style. This is so much fun! pic.twitter.com/LwjkNjcEV9
— Mufaddal Durbar (@MDurbar) March 26, 2025
吉卜力工作室的法律困境
面對這股 AI 熱潮,吉卜力工作室是否能採取法律行動?專家意見分歧,但普遍認為勝訴機率不高。美國 Neal & McDevitt 律師事務所的智慧財產權律師 Evan Brown 在接受 TechCrunch 採訪表示:「風格並未明確受到版權法保護,OpenAI 技術上並未違反任何法律。」他認為,這場爭議更像是關於 AI 訓練資料來源的倫理問題,而非法律違規。Cleveland State 大學法學教授 Christa Laser 也說:「如果你只是喚起某人創意作品的氛圍,通常不會侵犯版權。」這意味著,吉卜力工作室很難在法庭上證明 GPT-4o 的行為構成侵權。
不過,吉卜力工作室並非毫無反擊之力。Pryor Cashman 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Josh Weigensberg 在接受 Fortune 採訪時說明,若能證明 OpenAI 未經許可使用其作品進行訓練,則可能構成侵權。但這需要訴訟初期進行證據開示,確認 GPT-4o 的訓練資料是否包含吉卜力工作室的電影或畫作。若 OpenAI 使用的是網路上大量的粉絲同人畫作而非官方作品,吉卜力工作室的立場將更加薄弱,因為粉絲作品的版權歸屬更複雜。
此外,網路上瘋傳的「吉卜力」風格圖像內容也讓吉卜力工作室頭痛不已。例如,有人將 911 事件、川普與 Epstein 的合影,甚至甘迺迪遇刺場景轉成「吉卜力」風格,這些爭議性內容可能損害品牌形象。美國白宮甚至在 X 上發布了一張「吉卜力」風格圖像,描繪一名被控販毒的多明尼加女子遭逮捕的場景,進一步凸顯 AI 技術被濫用的風險。吉卜力工作室或許不希望自己的溫馨畫風與這些事件沾邊,但法律上卻難以阻止。
倫理爭議:AI 對藝術家的挑戰
除了法律層面,這場風波也掀起了深刻的倫理討論。許多藝術家擔心,AI 在未經許可下使用版權作品訓練,不僅侵犯創作者權利,還可能威脅他們的生計。藝術家 Karla Ortiz 便是其中之一,她因其他 AI 圖像生成器的侵權問題提起訴訟,並對「吉卜力」風格趨勢感到憤怒。她告訴 Fortune:「這是對藝術家工作的漠視與剝削,OpenAI 利用吉卜力工作室的品牌與名聲來推廣產品,是一種侮辱。」她希望吉卜力工作室能對 OpenAI 提起訴訟,捍衛藝術家權益。
宮崎駿本人的態度更為鮮明。2016 年,他觀看了一段 AI 生成的動畫展示,一個扭曲的身體拖著頭前進,演示者稱這能創造「人類想像不到的怪誕動作」。宮崎駿回憶起一位殘疾友人努力擊掌的畫面,憤怒地說:「創造這種東西的人根本不懂什麼是痛苦。我永遠不會想把這種技術融入我的作品,這是對生命的侮辱。」這段話在此次爭議中被廣泛引用,凸顯 AI 技術與人性價值的衝突。
但也有人認為,這股趨勢為吉卜力工作室帶來了新的曝光機會。Grant Slatton,一位 Row Zero 的創始工程師,率先使用 GPT-4o 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引發潮流。他在 X 上表示,這不僅是技術展示,也讓更多人重新關注吉卜力工作室的經典之作。Sam Altman 也在 X 上說,公司「為這些初始範例投入了很多心思」,試圖將此視為對藝術的致敬而非剝削。
真正受到影響的人,不只吉卜力
OpenAI 推出的「吉卜力風格」圖像生成,雖然表面上看似只是版權問題的延伸,但實質上卻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也更具威脅性的議題。這不僅是傳統創作者面對機械生成內容所產生的版權焦慮,更是藝術家內心深處一種更隱晦、難以言說的恐懼:自己的藝術風格、靈感與美學感知,居然能夠如此輕易地被演算法吸收、學習,甚至模仿並取代。
這種恐懼的根源在於,畫家們畢生所追求的個人風格和獨特表現手法,竟可能變成 AI 資料庫中的一組參數或模型權重,進而被複製出無限多個類似作品。原本應屬個人精神與情感高度結晶的創作,竟然能夠被人工智慧輕易地抽取出公式化的元素,並大規模地重新詮釋、再生產。對畫家來說,這意味著其藝術生命的核心價值受到了巨大的動搖──個體獨特性的喪失,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存在價值。
更深層的影響在於藝術創作者可能逐漸失去嘗試新風格、創新實驗的動機,因為這些辛苦建立的獨特風格,很快就會被 AI 捕捉、運算,並迅速地變成主流的可複製內容。這對藝術的創新與多元性無疑將造成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創作者若感受到「再創新也只是提供更多的養分給 AI 學習」的挫折,創作的動力自然也可能受到更多壓抑。
(首圖來源:ChatGPT 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