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出新方法,破解 70 年來核融合裝置設計難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14 日 18:46 | 分類 尖端科技 , 材料 , 核能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科學家找出新方法,破解 70 年來核融合裝置設計難題

可控核融合技術尚未正式問世的原因很多,不過最近可能離進入現實更近一步了,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Type One Energy 公司的研究人員宣布破解 70 年來仿星器裝置設計難題,開發一種強大新方法,能帶來更快、更精確的核融合反應爐設計。

人類實現可控核融合能源面臨的最大技術障礙之一,是如何將高能粒子穩定困在核融合反應爐內。以使用外部線圈產生複雜磁場的仿星器(Stellarator)為例,這種核融合裝置原意是利用環形磁場將電漿約束在反應器內部,形成所謂的「磁瓶」,然而核融合反應產生的 α 粒子軌跡並不總符合標準場模型假設,當高能粒子試圖逃離,會導致電漿溫度與密度不足以維持核融合反應。

而工程師精心設計的磁約束系統通常存在難以定位的「洞」,需投入大量運算時間預測洞位置並消除它們以防止高能 α 粒子洩漏。

糟糕的是,傳統建模依賴牛頓動力學,這種動力學非常精確,但可能需模擬數百或數千種不同設計,調整磁線圈佈局並反覆改進才能消除磁場的洞,運算成本很高。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科學家一般依靠微擾理論(perturbation theory)建立洞的近似位置,計算速度快,但準確性降低許多,反應爐設計表現也不佳。

直到最近,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Type One Energy 公司的研究人員提出另一種依賴對稱理論(symmetry theory)的新方法,無需進行詳盡計算就能準確預測磁場間隙,將仿星器磁約束系統設計過程加快 10 倍,同時又不影響設計精度,一舉解決仿星器 70 多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除了破解仿星器設計關卡障礙,新方法也能幫助改善托卡馬克裝置設計——另外一種磁約束核融合裝置。在托卡馬克裝置內,常見失控電子損壞反應器壁的問題,新方法能精確定位這些電子潛在逃逸路線,為核融合技術開展新道路。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