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學中,幻數代表能使原子核更穩定的特定質子數或中子數,目前已確認的幻數有 7 個。最近,物理學家在測量一種不穩定的矽同位素「矽-22」質量後發現新質子幻數 14,為核結構提供關鍵見解,也揭示原子核穩定性新規則,對研究宇宙元素形成及核力理論具重要意義。 繼續閱讀..
發現新質子幻數,揭示原子核穩定性新規則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8 日 15:00 | 分類 自然科學 |
動念不動口。
發現新質子幻數,揭示原子核穩定性新規則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8 日 15:00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核物理學中,幻數代表能使原子核更穩定的特定質子數或中子數,目前已確認的幻數有 7 個。最近,物理學家在測量一種不穩定的矽同位素「矽-22」質量後發現新質子幻數 14,為核結構提供關鍵見解,也揭示原子核穩定性新規則,對研究宇宙元素形成及核力理論具重要意義。 繼續閱讀..
兩星系碰撞形成的新無限星系,發現黑洞直接塌縮自氣體雲證據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8 日 10: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一個奇怪的碰撞星系,除了碰撞前星系各自攜帶的超大質量黑洞,碰撞現場竟還有第 3 個活躍超大質量黑洞,天文學家懷疑這是黑洞直接從氣體雲、而非恆星爆炸塌縮形成的觀察證據。 繼續閱讀..
宇宙物質數量為何比反物質多?LHCb 實驗揭露兩者行為差異新線索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7 日 17:0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宇宙學模型表明,大爆炸應產生等量物質和反物質,且兩者碰面即相互湮滅,但出於某些原因未發生此情況,身為物質的我們才存在。現在,CERN 科學家可能進一步解釋為何宇宙物質及反物質數量不平衡。 繼續閱讀..
1,300 光年外首次目睹孕育新行星的凝結礦物,有望見證新太陽系形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7 日 13:2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在類太陽恆星 HOPS-315 周圍,天文學家首次目睹一個行星家族誕生最早時刻,未來可能成長為類似太陽系的系統。 繼續閱讀..
地球落在 20 億光年寬「空洞」中心,扭曲我們對宇宙膨脹速度理解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6 日 15:5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宇宙自大爆炸誕生後一直膨脹,但科學家至今無法確定實際膨脹速度,因為 2 種主流觀測方法得出明顯不同的膨脹速率。這個問題或許現在有解,根據新說法,銀河系可能位於宇宙局部低密度區域,導致我們觀測到的宇宙膨脹速度比整體宇宙平均值快,解釋為何使用不同方法測得的哈伯常數存在差異。 繼續閱讀..
為何吃少拉多?科學家解開天王星熱量出大於入之謎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6 日 13:5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天王星令人不解的謎團之一,就是航海家二號數據指出天王星沒有內部熱源,但天王星釋放熱量比從太陽吸收還多。現在休士頓大學提出新解釋,與其他巨行星相比,天王星可能內部結構不同,因此至今仍保留些許內部熱量並隨時間釋出。 繼續閱讀..
科學家在磁性系統發現孤立自旋子,促進未來高效量子技術潛力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5 日 17:47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物質磁特性主要來自電子旋轉之間相互作用,當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會分裂一種稱為自旋子的准粒子,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自旋子只能成對形成。但最近,新研究確定一種在磁系統中形成孤立自旋子的方法,其存在為磁性如何作用提供新見解,最終可能帶來量子運算與新型磁性材料突破。 繼續閱讀..
新火星氣候模型揭露火星自我調節機制,反而使環境常年寒冷惡劣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5 日 13:1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自 2012 年以來,NASA 好奇號火星車一直在探索蓋爾撞擊坑,目的是找到火星曾支撐生命的線索,但最近一篇新研究顯示,即使有水,火星可能也無法讓自己變得適合居住。 繼續閱讀..
寄放望遠鏡後遠端連線拍夜空,全球最大遠端天文台開啟新商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4 日 17:44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數百架私人望遠鏡從同處指向天空,這就是一群業餘天文攝影師建立的全世界最大「遠端」天文台 Starfront Observatories,只要將天文望遠鏡寄放在那,你就能從世界各地遠端連線,無需到現場也能拍攝天文照。 繼續閱讀..
探測到迄今最大雙黑洞合併事件,挑戰模型質量限制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4 日 13:5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LIGO 合作計畫探測到迄今最大規模雙黑洞合併事件 GW231123!融合產生的新黑洞質量約太陽 225 倍,距離地球約 10 億光年。 繼續閱讀..
暗物質構成的假想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首批恆星形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0 日 11:2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首批恆星的出現照亮往後宇宙軌跡,它們壽命僅數百萬年,如今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有機會藉其爆炸留下的化學豐度特徵間接觀測。最近,一篇研究探討了暗物質候選目標──原初黑洞(PBH)的大小與早期宇宙豐度,並指出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第一批恆星形成。 繼續閱讀..
科學家開發創新電化學方法,高效將二氧化碳轉為高價值化合物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9 日 17:48 | 分類 尖端科技 , 材料 , 淨零減碳 | edit |
找到有效方法回收二氧化碳的意識正隨著全球暖化提升,轉化為酒精類產品尤其引人注目,但過程始終存在低效率問題。最近,韓國光州科學技術院團隊開發一種新型電化學方法,以獨特催化途徑將二氧化碳轉換為高價值烯丙醇,效率、大規模製造能力都締造全球新紀錄。 繼續閱讀..
新模型:宇宙 70 億年後開始萎縮,333 億年後以「大擠壓」結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9 日 14:0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宇宙始於大爆炸,百億年來還加速膨脹擴大版圖,但最終命運可能與之相反。一篇研究基於暗能量調查數據開發新模型,提出當前宇宙 70 億年後就會開始萎縮,約 333 億年後以大擠壓(Big Crunch)方式結束。 繼續閱讀..
一種不該發光的假想恆星,由內部暗物質湮滅提供能量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8 日 16:22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有些光芒來自黑暗。一篇新研究提出銀河系中心可能潛伏稱為「暗矮星」的奇特恆星,發光機制並非來自核融合,而是內部暗物質湮滅產生的巨大能量。 繼續閱讀..
新研究:冰川融化減輕地殼壓力,可能引發全球數百座休眠火山爆發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8 日 12:21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南極洲、俄羅斯、紐西蘭、北美地區有數百座休眠火山,隨著氣候變遷冰蓋融化,地下岩漿庫壓力釋放,這些火山可能重新活躍,南極洲風險尤其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