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剛一個人住時想買吸塵器,但不太夠放,於是只買掃把。後來房子變大,家具更多,終於買了吸塵器,但直到今天仍覺得掃把真好用。吸塵器仍然太大,維護也不輕鬆,且頭重腳輕,長時間使用會累。
這些痛點 Dyson 也一一化解。以工程師與設計師文化著稱的品牌又一次創造工程奇跡:PencilVac,機身直徑只有 38 公釐家用吸塵器,顧名思義就像鉛筆簡單和方便操作。它就像人們期待已久的「電子掃把」,一根解決所有地板清潔問題的「如意棒」。
在 Dyson 東京發表會,PencilVac 從 2021 年左右開始構思和設計,經過數千次反覆運算,最終達成馬達、吸力輸送機制及塵倉嵌入直徑 38 公釐機身。全新設計使 PencilVac(除了吸頭)就是一根筆直的棍子。
「38 公釐是我們無數次反覆運算和用戶測試,取得最佳手感的結果。幾款產品握柄直徑也是 38 公釐。」創辦人詹姆斯·戴森爵士說。
馬達:工程奇跡
PencilVac 內建 Dyson 最新研發直徑 28 公釐的 Hyperdymium 吸塵馬達,Dyson 公司歷史上,是獨立設計且順利商業生產最小尺寸馬達,既複雜也簡單:
- 複雜在尺寸很小,克服材料、磁場線圈、14 萬 RPM 高轉速耐用性等方面的重重困難。
- 簡單為就是一台馬達,沒有 Dyson 氣旋(Cyclone)複雜氣流設計,直截了當,吸力強大穩定。
高級設計經理、PencilVac 設計負責人奈森·麥克林恩(Nathan McLean)表示,全新馬達有約 50 空氣瓦特(AW)吸力,吸頭處吸力損失幾乎可不計。
為什麼要做這麼小的馬達,以及為什麼不改善氣旋式馬達就好?
他說:「因氣旋馬達太大,(38 公釐產品)放不下。我們需要小馬達,所以必須重新設計。我們總是先構思產品,然後才解決工程問題。我是工程師,希望工程師決定一切,但這次不一樣。」
塵倉:「針筒」設計,不產生塵霧
順著氣流往下,就到了塵倉。
麥克林恩說儘管 Dyson 多次創新吸塵器塵倉,但主流氣旋式產品,使用者仍經常抱怨塵倉不好清理,難免弄髒手,且總是製造「塵霧」(dust cloud)。PencilVac 有個長條形塵倉,最大限度解決痛點。清理塵倉是「針筒式」:機身對準垃圾桶,一推一拉,一次往複動作就倒乾淨灰塵,又清理塵倉。
雖然容量只有 80ml,但戴森加入空氣壓縮,塵倉能裝更多灰塵。PencilVac 氣流設計,使吸進物體聚集塵倉頂端,不會阻擋之後的灰塵。
關機後 PencilVac 塵倉確保髒東西全部附在金屬網格,不會因靜電黏在塵倉內壁。清理時塵倉內有個「刮刀」,能完整刮掉多數塵土和頭髮。
吸頭:頭髮「0 纏繞」
再往下就是吸頭。PencilVac 標配全新四聯式 Fluffycones 錐形滾刷吸頭。
以往 Fluffycones 常用在 Dyson 吸塵器附帶迷你吸頭,這次不僅徹底升級錐形吸頭,還用在標配吸頭。構思 PencilVac 時,Dyson 希望讓吸頭邊緣維持高吸力,應用在狹窄角落。經過數十版滾刷運算後(下面只展示四版),問題卻沒有解決。
工程師又回到 Fluffycones 錐形滾刷,從零開始設計。
首先,升級單滾刷用料和設計,改用碳纖維和絨布,不僅能抓住頭髮,還能旋轉時分解髮團,確保所有頭髮都進入氣流,不會殘留在滾刷。四聯式錐形滾刷吸頭氣流也重新設計:頭髮從吸頭任何位置進入,沿滾刷粗向細(中間向邊緣)移動,髮團拆解沿氣流吸入中央底部「領結」式吸塵口,最後進入塵倉。
全新氣流有兩大好處:
- 髮團逐漸分解,使滾刷「0 纏繞」。
- 不是最大限度保留邊緣吸力,而是邊緣和其他部位吸力相同(甚至特定情況更高)。
再配合連接吸頭與機身的萬向節,用戶能輕鬆旋轉吸頭,深入難清理的狹窄角落,吸走頑固灰塵。
人體工學:就像一把掃帚
體驗 PencilVac 時,一手抓上端,一手抓中間,左右擺動邊後退,就像用掃把或拖把。沒有發明吸塵器前,人們就是這樣掃地和拖地,但吸塵器問世後,反讓掃地這件事更累。
一般吸塵器及 Dyson 氣旋式吸塵器,最重的地方是機身兩端(吸頭和機身/握柄),就像槓鈴,如果大面積吸塵就還好,但狹窄區域就很難用,沒多久就肩膀、手臂、手腕痠痛。
PencilVac 不一樣,重心分佈非常均勻,手感也非常好。設計師描述這就是「符合人體工學」,筆者形容就是掃把。戴森爵士問現場記者感受,筆者脫口而出會叫它「e-broom」,但太俗被駁回。他還是給筆者留了點面子:「設計階段,產品使用體驗接近掃把,確實是關鍵靈感之一。的確是最直覺的命名。」
PencilVac 新品日本建議售價為 84,920 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