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醫學領域,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富含神祕色彩,儘管學界了解逐漸加深,但「自閉症是否可細分為不同亞型」始終是未解之謎。最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顯示,自閉症至少有四種,且每種都有獨特路徑與基因變異。論文刊登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
研究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突破過去僅以單一基因對應單一症狀分析,整合 5,000 多名自閉症兒童超過 230 項臨床特徵(社交、重複行為、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發展延遲等)與基因資料,再分析辨識自閉症亞型與不同類型的基因變異,更全面有效揭示自閉症發展歷程、基因背景與臨床表現異質性,為自閉症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奠定基礎。
四種亞型為:
一,社交與行為挑戰型,約占整體 37%。語言或行走能力正常,但有典型社交困難與重複行為,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焦慮、憂鬱或強迫症。
二,混合型自閉症伴隨發展遲緩,占比約 19%。走路、說話等發展明顯落後,但少有情緒或行為問題。雖然有些人會有社交困難或重複行為,但不一致,呈現「混合」特質。基因分析顯示,較常攜帶罕見遺傳變異,與其他類型有區隔。
三,中度挑戰型,約占 34%。有輕度自閉傾向,且多數發展里程碑正常,鮮少出現共病精神疾病,是較「輕度」群體。
四,廣泛受影響型,占比約 10%。症狀最複雜,如發展明顯遲緩,還有嚴重社交、溝通困難,並伴隨情緒失調、焦慮與憂鬱。基因變異多為「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s)而非遺傳所致,顯示病因可能與胚胎早期 DNA 複製錯誤有關。
每種亞型都連結不同基因機制與發展時序。廣泛受影響型有最多新生突變,可能導致神經發育初期重大錯誤;社交與行為挑戰型基因變異集中兒童中期後才活化的基因,恰好對應通常較晚診斷確定。原來過去自閉症基因研究混和多種亞型與基因變異,因此難勾勒出清晰輪廓。
自閉症的精準醫療新起點
普林斯頓精準健康中心(Princeton Precision Health)主任 Olga Troyanskaya 教授指出,研究採全新思維,不再試圖以單一機制解釋所有自閉症,而是擁抱多樣性,逐一拆解理解背後基因機制。
這也是精準醫學用於神經發展障礙領域的重要里程碑。臨床醫師可根據患者亞型,預測發展走向,邊調整治療與照護策略。如廣泛受影響型孩子可能需要更早期全面治療,中度挑戰型則只需專注語言訓練與社交技巧即可。
自閉症照護更有方向
新研究也為自閉兒家庭帶來曙光。成員 Jennifer Foss-Feig 博士表示,若能早期辨認孩子自閉症亞型,更有助精準規劃學習資源與心理支援,也能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孩子異常行為的成因。
此外,新模式不僅適用自閉症,也可拓展至其他神經或心理疾病,如注意力不足、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成員 Chandra Theesfeld 博士說:「我們不只勾勒更完整自閉症圖像,更開啟理解人類大腦複雜性的全新道路。」
科學研究正是為了混亂中理清線索,複雜中尋找共通性,並讓新發現成為照亮未來的明燈,為患者與家庭帶來希望與方向。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