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揭示超新星殘骸「手形星雲」的驚人細節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30 日 16:00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NASA 揭示超新星殘骸「手形星雲」的驚人細節

在最新的觀測中,NASA 的錢德拉 X 射線天文台與澳大利亞望遠鏡緻密陣列(ATCA)合作,揭示了手形星雲 MSH 15-52 及其超新星殘骸的驚人細節。這幅合成圖像展示了脈衝星 B1509-58 的壯觀景象,這顆快速自轉的中子星直徑約為 12 英里(約 19 公里),但卻產生了一個超過 150 光年、形狀如人手的星雲。

脈衝星B1509-58的形成源於一顆大質量恆星的崩潰,隨後引發超新星爆炸,將恆星的外層拋入太空,留下密集的殘骸。這顆脈衝星目前每秒自轉約七圈,其磁場強度估計約為地球磁場強度的15兆倍,成為銀河系中最強大的自然發電機之一,驅動著電子及其他粒子的猛烈流出,形成星雲。

在這幅新合成圖像中,ATCA的無線電數據(以紅色表示)與錢德拉的多色調X射線數據(以藍色、橙色和黃色顯示)相結合,還包括氫氣發射線造成的光學圖像(以金色顯示)。X射線和無線電數據的重疊區域顯示為紫色,光學圖像則顯示了視野中的恆星及超新星殘骸RCW 89的部分。

ATCA的無線電數據揭示了與星雲磁場方向對齊的複雜絲狀結構,這些結構可能是脈衝星粒子風與超新星殘骸碰撞的結果。研究人員透過比較無線電和X射線數據,發現兩種光源之間的關鍵差異,特別是一些顯著的X射線特徵在無線電波中並未被檢測到,這表明高能粒子可能從脈衝星附近的衝擊波中洩漏出來,沿著磁場線形成了星雲的「手指」。

此外,無線電數據顯示RCW 89的結構與典型的年輕超新星殘骸不同,無線電發射的斑駁特徵與X射線和光學發射的團塊密切匹配,並且延伸超過X射線發射的範圍,這些特徵支持RCW 89正在與附近的氫氣密雲發生碰撞的理論。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對數據的所有顯示仍未完全理解,特別是圖像右上方的X射線發射邊界,似乎是超新星的爆炸波,這一現象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因為年輕超新星殘骸的爆炸波通常在無線電波中非常明亮,但在此處卻未檢測到無線電信號。

相關論文已於8月20日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

(圖片來源:NASA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