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造林更容易發生森林大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06 日 16: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為什麼人造林更容易發生森林大火?

近年全球熱浪與乾旱頻率上升,森林野火成為威脅生態系統與人類生活的全球性難題。猶他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研究發現,人造林尤其以生產木材為目標的「商業造林地」,竟比「自然保育林地」更容易發生規模龐大、強度兇猛的野火。這項發現提醒人們,應重新審視商業造林地的管理模式。論文刊登於《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

森林結構決定火災強度

團隊用光學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達),精確測量森林樹木高度、密度、樹冠結構等參數,並將數據轉成 3D 立體模型,對比火災前後變化。結果顯示,商業造林地,樹木像士兵整齊排列,且間距狹小、枝葉緊密連接,彷彿一條條助長火勢快速擴散的捷徑。相反地,天然林不同樹種與樹齡交錯分布,空間縫隙更多,讓火勢難連續推進,因此燃燒強度也明顯較低。

進一步分析顯示,即使風速、氣溫和濕度相同,高密度種植的商業林發生規模龐大、燃燒難以控制的「超級野火」(megafire)風險,仍比天然林地高約 50%。顯示樹木密度與空間結構是森林火災強度的重要預測因子,提供之後調整林業管理策略的科學依據。氣候雖不可控,但合理管理措施,如降低種植密度等,仍能幫助降低野火蔓延的風險。

北加州廣袤的森林,印地安原住民世代都用「控制燃燒」技術,小範圍、低強度火燒管理林地,不但可清理落葉、枯枝與灌木,促進植物生長,也維持森林通風與防止火災蔓延。然而,19 世紀美國政府為了保護伐木業與農牧利益,禁止這項傳統。森林落葉與枝條長期堆積,使原本安全的林地成為「不定時炸彈」,無形為今日北加州和西部地區的超級野火頻繁爆發埋下伏筆,也提醒人們重新思考如何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防火策略。

讓森林更有韌性:聰明疏伐與多樣化

科學家以電腦模擬不同疏伐措施的效果。結果顯示,去除過密樹木後,商業造林地的火災風險顯著降低,且森林通風與光照也得到改善。只要適度降低樹木密度,就有機會保護森林免於超級野火的侵襲。相反的,商業林地長期以單一樹種、高密度種植為主,反累積更多燃料。團隊建議,將來林業策略應納入「燃料管理」(fuel management)的概念,透過合理疏伐、調整樹種配置、保留天然林多樣性,讓商業林的生態更加健康,以提升其抵抗乾旱與極端高溫的韌性。

雖然極端高溫與異常乾旱難短時間內改變,但人們可以透過更智慧的林地管理,幫助森林安全度過野火的風險高峰。原住民的傳統,展現了「與森林共生」的管理方式,能減少燃料累積、降低大火發生機率。若在現代林業中融合這份智慧,不僅可以守護生物多樣性,也能避免森林大火導致巨量碳排進入大氣。這樣的策略使森林不只是資源,更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盟友。唯有把防災與保育結合,才能實現森林的永續,並守護人類與地球共同的未來。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