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心臟是軟是硬?洞察號揭示火星擁有堅固內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08 日 15: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火星心臟是軟是硬?洞察號揭示火星擁有堅固內核

顛覆行星科學界長期主流假設!以往認為火星核心整體為低密度液態鐵合金,但根據 NASA 洞察號地震數據的新分析表明火星擁有堅固內核,或有助解開火星如何失去內部發電機效應與全球磁場之謎。

地球環境之所以適居宜人,關鍵在於固體內核和液體外核產生發電機效應,從而形成全球磁場,偏轉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阻止它們剝離大氣層。

數十億年前火星可能也擁有濃厚大氣層,大量證據表明液態水曾在火星地表流動,過去也從火星地殼殘留的磁化痕跡推測火星曾具磁場,但主流模型認為火星具鐵合金液態核,大地測量技術完全排除火星擁有固態核的可能性,2021 年化學數據分析表明火星僅具單一低密度液態核,充滿大量輕元素,由於溫度相對較高,核心不太可能結晶,但火星究竟是否具固態內核(IC)仍未得出定論,因此火星如何產生磁場也未有定論。

近日一項新研究分析 NASA 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收集的地震數據,卻得到與之前鮮明對比結果,數據顯示火星最內部為一個直徑約 600 公里的堅實固體核,表明隨著時間流逝,火星核心也經歷冷卻、凝固、結晶。

研究團隊認為,火星為固態內核不代表與發電機效應完全矛盾,早期核心迅速冷卻可能曾驅動發電機效應形成全球性磁場,短暫維持火星大氣層與表面液態水,只是現在冷卻速度放慢,無力驅動熱對流。

在洞察號之前,科學家也曾研究過類似地球的火星模型,但都不被看好,如今新研究顛覆主流模型,推測火星固態核心或含不同於地球的高壓合成物,具獨特材料分化及冷卻歷程,敦促其他研究重新調查火星內部演化史、磁場消失機制。

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