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近日利用位於智利的雙子座天文台南雙子望遠鏡(Gemini South)上的多目標光譜儀(GMOS),成功拍攝到星際彗星 3I/ATLAS 的最新彩色影像,清晰呈現出逐漸活躍的彗髮與彗尾結構。
此彗星最初於2025年7月1日,由設於智利的小行星撞擊警報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簡稱ATLAS)所發現。根據觀測推算,3I/ATLAS將於2025年10月30日左右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約2.1億公里(約 1.4天文單位),略小於火星軌道半徑。
▲ 此張星際彗星3I/ATLAS的最新影像,是由南雙子望遠鏡上的多目標光譜儀(GMOS)於2025年8月27日所拍攝。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NOIRLab/NSF/AURA/Shadow the Scientist/J. Miller Array/M. Rodriguez, 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 & NSF’s NOIRLab/T.A. Rector, 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 & NSF’s NOIRLab/M. Zamani, NSF’s NOIRLab.
最新影像顯示,3I/ATLAS擁有一個寬廣的彗髮,以及一條視角約0.0083度,朝遠離太陽方向延展的彗尾。與之前所拍攝的影像相比,彗髮和彗尾成長了許多,顯示星際彗星3I/ATLAS在進入太陽系內部後活躍度大幅增加。此外,多目標光譜儀的分析結果顯示,星際彗星3I/ATLAS所釋放的塵埃與冰等物質,在性質上與典型太陽系彗星相似,暗示在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與太陽系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機制。
研究團隊成員表示:「隨著3I/ATLAS即將離開太陽系、重返星際空間,這些影像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科學成果,更喚起我們對宇宙無垠與動態本質的敬畏。它提醒我們: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的一處小角落,而這些匆匆而過的星際訪客,也將留下影響深遠的影像紀錄。」
本次觀測的重點並不是只有拍攝影像,關鍵研究目標在於獲得光譜資訊數據,光譜分析可研判彗星的化學組成與物理性質,進一步協助科學家追蹤彗星在穿越太陽系過程中的變化。團隊的主要觀測項目聚焦於彗星的可見光波段,這能提供其彗髮中塵埃粒子的成分與大小的線索,並進行光譜觀測解析化學成分。
團隊成員表示:「每一顆星際彗星,都是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的信使。透過研究它們的光與色彩,讓我們得以一窺那些遙遠世界的多樣性與形成歷程。」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rocessing by Nrco0e. Images taken by David Jewitt/NASA/ESA/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STScI).,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