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LINE Pay 一卡通如何應戰?500 萬活躍用戶情歸何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8 日 9:00 | 分類 支付方案 , 第三方支付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沒有 LINE Pay 一卡通如何應戰?500 萬活躍用戶情歸何處?

《財訊》報導,一卡通與 LINE Pay 在 2026 年將分手,不僅攸關超過 500 萬活躍用戶去向,少了社群平台加持後,一卡通又要如何找到電子支付戰場的生存之道?

「一卡通以後怎麼辦?」2026年LINE Pay與一卡通就要「分手」的消息7月引爆後,不僅社群間引起熱烈討論,連店家也忍不住問記者。這些質疑,只是一卡通考驗的開始。

各奔前程,合作劃下句點

回到2017年,LINE Pay入股一卡通三成股份,憑高黏著度社群用戶,加上一卡通有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執照,延伸出好友轉帳、水電、停車繳費等功能,「我想多數用戶都不知道,LINE Pay許多熱門功能是一卡通開發的」,一卡通總經理鄭鎧尹笑說。

這對曾經的「天作之合」,因LINE最終選擇走自己的道路,2021年11月出清股份,12月原本一卡通服務從「LINE Pay Money」改名為「iPASS MONEY」。最終LINE Pay 2025年取得電子支付執照後,7月時以新聞稿宣布分手。

這場電支領域的世紀分手,會牽動多少用戶與資金?統計目前用LINE與一卡通App轉帳、繳費等功能的月活躍用戶超過500萬,年活躍用戶突破700萬,每月轉帳金額130億元,還有近200億元儲值規模。

儘管外界都看好LINE挾社群優勢,能空降電子支付產業成為強勢競爭者;但原由一卡通維運的功能,LINE Pay必須從頭開發,最快要到明年才能開放用戶重新註冊,想辦法將這數以百萬計的人流與金流拉回來。

同樣的,一卡通也必須空窗期留住用戶,重新建立一卡通的使用習慣。「我們的用戶,還是可在一卡通的App,把錢轉給LINE好友,9月所有信用卡都能綁定一卡通,且很快會有大型更新陸續上線。」專訪時鄭鎧尹有一半時間都指著手機App,「多數使用者會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改變,也就是說,明年第一季是一卡通最大挑戰,但我相信也是最大轉換潮的開始。」

不打補貼戰,提升黏著度

這位AI新創愛卡拉前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2022年接任總經理,就是一卡通擺脫依賴LINE生態系的布局。他成立產品經理團隊,並導入數據中台,整合轉帳、繳費、票證、消費紀錄,累積點數並歸戶用戶。

從前端功能到後端的數據整合,這些技術累積,為一卡通爭取到在「後LINE時代」的競爭力。但看向未來,是否會像全支付打折扣或回饋戰?鄭鎧尹連說三次「不會」,更強調2026年一卡通轉虧為盈的目標不變。因此一卡通脫離LINE後,勢必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賽道。

除了金融轉帳功能,一卡通要增加App的黏著性,選擇回到老本行:交通票證。若能將廣大票證持卡人轉成App用戶,一卡通就能從大眾運輸搭乘資訊,進一步將資訊指向更細節使用者樣貌,讓行銷更精準,創造更多異業合作機會。

▲ 一卡通擅長運用IP經濟結合交通票證,打造行銷話題,圖為高捷蜜柑站長造型一卡通票證。

鄭鎧尹預告,未來一卡通App會推出更多、交通票證使用者有感的便利功能,「過去這些用戶,App沒有人照顧他們,現在我們要補起來」。舉例一卡通App,使用者已能直接以手機NFC靠卡,查詢卡片餘額與交易紀錄。

雖然鄭鎧尹對即將上線功能三緘其口,但從同為交通票證起家的悠遊卡,就能看出端倪。悠遊卡App已上線的「加值機」功能,也就是直接以手機靠卡(交通票證)後,以App加值,合理推測是未來一卡通待辦清單之一。

《財訊》發現通路端,一卡通分手LINE Pay後,也積極轉向由股東之一、財金資訊公司推動的整合QR碼服務TWQR。「一方面我們有官股的背景,另一方面國內多數電支業者也已加入TWQR,讓一卡通跳脫過去的LINE Pay體系,通路更完整。」

他解釋,「TWQR,一卡通可正掃(消費者掃描店家QR碼)、反掃(消費者出示QR碼),也支援以TWQR領取數位券。」特別是政府因應振興經濟需求所發放的數位券,如之前五倍券、客家幣,以電子支付發放已成慣例。且1萬元普發現金10月前上路,屆時有機會再為電支業者帶來行銷與獲客機會。

但即使高雄本地,一卡通使用普及度仍不及LINE Pay。此外,廣告科技公司OneAD 總經理葉毓輝觀察,愈來愈多電支使用者不再打開App,而是把付款碼「貼」在手機小工具頁面,「一般電子支付App使用頻率愈來愈低,停留時間也不長。換言之,電子支付App功能再豐富,除非有補貼優惠或任務集點的遊戲化設計,恐怕難以讓用戶使用支付以外功能。」

品牌認同,找差異化利基

然而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意識。熟悉零售通路、曾任大潤發分店總經理,七年前在高雄創業的日式刨冰店小島製冰老闆凌毓廷觀察,雖然一卡通是高雄代表性的交通儲值卡,學生、上班族間相當普及,「但很少消費者想到,原來一卡通也是電子支付品牌,可下載App,更不用說用來繳費或轉帳。」

也有店家觀察,即使捷運、車站裡的店家,也不一定會支援一卡通的App付款,「提到電子支付,最熱門的還是LINE Pay」。2024年一卡通全力投入的T 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專案,固然是配合政策,但仍限於交通通勤使用,對於一卡通「電子支付」的品牌能見度,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儘管鄭鎧尹很清楚,一卡通沒有打算靠支付消費達成損益兩平目標,善用交通票券優勢,讓App反過來服務票券用戶,增加下載量也是合理的短期策略;但現實是,原本衝著LINE社群使用情境才申請的用戶,遲早也會往LINE移動,甚或LINE Pay明年成功簡化開戶流程,用戶流失速度更將難以想像。長期一卡通要繼續固守電子票證,還是要再找到其他市場利基?將是後LINE時代不可迴避的問題。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