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工智慧投資預計於 2026 年突破 2 兆美元,但企業在技術追求中往往忽視人類心理學這一關鍵因素。專家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複雜性是實現商業成功的關鍵,而行為人工智慧(Behavioral AI)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潛在方案。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行為科學整合進AI系統中,行為AI技術旨在預測人類對數據的反應。全球領先的ESG數據及行為分析平台Clarity AI,專注於利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環境、社會及治理風險,幫助資產管理者抓取潛在聲譽風險。該平台每日處理數十萬條新聞,成為市場上ESG資訊的重要信號源。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做為全球知名投資銀行,利用機器學習和衛星影像監控環境風險,深入分析企業在環境挑戰下的行為模式,以優化投資決策和風險控制。Google地圖的環保路徑功能每年減少約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通過算法建議影響駕駛者選擇較低碳路徑,支持環境目標。
隨著行為AI市場的增長,新的平台類別正在出現,這些平台能夠預測領導者、組織和整個社會在不確定性下的行為。Mind Friend是一個專注於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平台,與500多名持牌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合作,致力於透過AI擴展人類專業知識,創建所謂的「行為基礎設施」。其創始人Sheikha Maytha Bint Maktoum認為,這可以透過將每一筆資本分配和組織選擇根植於人類科學中,顯著提升判斷力。
根據報導,全球行為分析市場在2024年達到11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增長至108億美元,顯示出企業對結合行為科學和AI的需求越來越強烈。IBM和Adobe等公司也在這一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顯示出人類行為在技術發展中的重要性。
行為AI的增長在高層行業活動中開始顯現,從世界經濟論壇到倫敦的Cognitive Exchange等專業論壇,心理學框架與資本配置策略的交匯成為熱議話題。這些活動吸引了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科技領袖,討論如何將行為AI融入現有和新興系統的挑戰。
隨著AI技術的進步,對其部署的審查也在增加。企業在構建行為AI系統時,倫理框架已成為信任和投資的前提。那些主動解決AI偏見、隱私問題和自動化倫理的組織,正在塑造自己為值得信賴的企業,這在快速變化和不確定的時代中發出強有力的信號。
未來的問題不在於AI是否會改變商業,而在於這一變革是僅由技術驅動,還是由對人類行為的更深刻理解所引導。隨著AI市場接近2萬兆美元的估值,成功的企業不會僅依賴於最先進的演算法,而是那些最能理解使用這些技術的人類。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