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與電子電機同業公會,今日正式簽署協議,共同成立 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希望共同推動台灣自主創新的車電生態系。
智慧車與電動車再加上人工智慧,是全世界已經殺到血肉模糊的產業最前線,台灣雖然在十幾年前就高喊擁有半導體優勢、ICT 技術優勢和物聯網優勢,然而經過十幾年,我們都已經從德國實地試駕 Level 3 回來了,台灣似乎還在原地高喊。
在經濟部促成下,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和車輛移動研發聯盟(TARC),終於簽署合作協議,成立「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目標是聚焦智慧座艙、自動駕駛與車聯網三個關鍵領域的研發與製造能量,加速技術落地,帶動產業發展。
電電公會祕書長林全能表示,自從鴻海集團劉揚偉董事長接任理事長之後,電電公會就積極推動車電產業發展,現在他們希望透過公會力量,整合車電產業供應鏈,建造智慧車電生態系,最重要是開發強力的下游應用,包括電動車、機器人與無人機,如此才能帶動整體產業前進。
TARC 主委暨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董事長王正健則指出,這次成立 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就是為了因應 AI 車輛智慧升級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力,希望結合車輛中心的測試能量、工研院、中科院和資策會的研發能量,再加上電電公會的製造能量,讓 AI 協助台灣車電產業智慧升級。
產官學合作固然是參與這場戰爭的重要樞紐,然而最終還是回到一個問題,這些匯聚的能量最終要從哪出口?是納智捷、鴻華先進、還是鴻海 MIH 平台?台灣或許有國際級的車電產業供應鏈能力,卻沒有對應的車電產品,現階段的產業大聯盟看起來不缺製造、研發夥伴,而是能夠給訂單的夥伴。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