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對中國製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下,中國車企今年加速在歐洲生產。不過,中國車企在歐洲的生產模式有所轉變,並非每家車企都在歐洲自建工廠,包括零跑及小鵬汽車都選擇與歐企合作,在歐企的工廠生產電動車。
歐盟去年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使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成本大幅提高。
中國媒體經濟觀察報3日報導,考慮到出口歐洲的高成本與合規性風險,在歐洲建立生產線已成為中國新能源車的必然選擇。不過,並非每家車企都選擇在歐洲自建工廠,最新披露兩起中國車企的歐洲投產計劃,都是與歐企合作,使用歐企的工廠。
這包括零跑汽車借助金主兼合資夥伴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的西班牙工廠進行生產,計劃2026年開始投產零跑電動車型。另外,小鵬汽車則與歐洲零部件巨頭麥格納(Magna)合作,利用其奧地利工廠生產小鵬電動車,今年就將投產G6和G9。有消息稱,廣汽集團也正尋求由麥格納代工的可能性。
在本土化生產的支持下,小鵬汽車將同時進入歐洲5國,除了將在10月進軍奧地利市場,還將透過與歐洲的Hedin集團合作,進軍瑞士。
Hedin是歐洲最大的汽車經銷商之一,自2022年起與比亞迪合作在瑞典、德國進行銷售。去年8月,Hedin還將其德國子公司出售給比亞迪,包括多家門市。
報導表示,在特斯拉(Tesla)德國建廠歷經波折的前車之鑒下,大部分中國車企對於入歐生產都有足夠的風險意識,也嘗試獨立建廠之外的低成本入歐途徑。
隨著愈來愈多中國車企在歐洲生產,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加速在歐洲本土化,也趨向與歐企合作。
如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目前在歐洲有3個生產基地,其中德國和匈牙利的工廠屬於自己投資,正在建設的西班牙工廠則是去年末與斯特蘭蒂斯集團合作投建。
報導提到,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9月10日曾表示,不能允許中國主導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同時間舉行的慕尼黑車展有116家中國車企及供應商參加。
有歐洲買家表示,中國汽車的科技功能十分有吸引力,是買車的選擇之一;但更多用戶表示會觀望,還有用戶表示不會選購,因為在這特殊時期要支持歐洲本土汽車業。
(首圖來源:麥格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