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推出「混凝土電池」,僅 0.3 坪即可支撐家庭用電一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03 日 15:45 | 分類 能源科技 , 電力儲存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MIT 推出「混凝土電池」,僅 0.3 坪即可支撐家庭用電一日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將導電子碳混凝土(ec³, electron-conducting carbon concrete)的能量儲存密度提升近 10 倍。如今,只需 5 立方公尺的材料,約 0.3 坪空間,就能滿足一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傳統儲能裝置多依賴鋰電池、鉛酸電池或液流電池,雖然能量密度高,但成本昂貴且依賴稀缺資源,壽命與安全性也有限。相比之下,超級電容器(Supercapacitor)以靜電作用儲能,具有充放電快、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等優勢,但能量密度偏低。MIT 的 ec³ 則是將「超級電容」原理直接嵌入混凝土,讓結構同時具備承重與儲能功能,為該領域帶來突破。

團隊利用 FIB-SEM 奈米斷層成像技術(Focused Ion Bea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omography),揭示 ec³ 內部碳黑形成的分形導電網絡,並測試多種電解質。最佳表現來自有機電解質,特別是將「季銨鹽」(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與「乙腈」(acetonitrile)結合,能大幅提升儲能效率,使 1 立方公尺的 ec³ 可儲存逾 2 kWh,約等於一台冰箱運轉一天。

研究團隊也提出「電解質鑄入法」(cast-in electrolyte approach),能直接製作厚電極,縮短製程並提升性能,並成功打造 12V、50F 超級電容模組與能點亮 LED 的混凝土拱門原型。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實驗中發現結構在承受額外載荷時,輸出電力會出現波動,例如強風可能導致電壓閃爍,仍需進一步優化。

隨著 2050 年邁向淨零排放,綠能發展需搭配儲能系統才能維持穩定供電。這種「多功能混凝土」未來可望應用於建築牆體、地下室或社區設施,兼顧結構與儲能,為能源轉型提供全新解方。

(首圖來源:MIT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