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直擊衛星誕生地,或解開衛星形成祕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04 日 0:00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韋伯望遠鏡直擊衛星誕生地,或解開衛星形成祕密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首次直接量測一個潛在「衛星形成盤」化學與物理性質。這富含碳的盤面環繞系外行星 CT Cha b 周圍,距離地球約 625 光年。雖然韋伯資料未發現任何衛星,但這個盤面可能正是衛星誕生的工廠。

這顆行星環繞的母恆星 CT Cha 僅 200 萬年歷史,仍在吸積環星物質。然韋伯發現的衛星形成盤並不是中央恆星更大吸積盤的一部分。母恆星與伴星 CT Cha b 間距離約 740 億公里,約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十倍,顯示行星周圍的衛星形成盤是獨立的,而不是母恆星吸積盤的延伸。

韋伯用中紅外線儀器觀測 CT Cha b。團隊在環行星盤發現七種含碳分子,包括乙炔(C₂H₂)與苯(C₆H₆)。這種富碳化學性質與母恆星周圍的巨大吸積盤截然不同。研究員只發現水,卻沒有碳。兩者差異顯示衛星形成盤短短 200 萬年內就經歷了快速化學變化。

▲ 這張模擬圖顯示距離地球 625 光年的年輕系外行星 CT Cha b 周圍的塵埃與氣體盤。韋伯太空望遠鏡光譜資料顯示,盤內含形成衛星的原始材料,包括二乙炔、氫氰、丙炔、乙炔、乙烷、二氧化碳與苯。行星位於右下角,背景可見母恆星及環星盤。(製圖:NASA / ESA / CSA / STScI / Gabriele Cugno (University of Zürich, NCCR PlanetS) / Sierra Grant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 Joseph Olmsted (STScI) / Leah Hustak (STScI))

太陽系四顆行星共有超過 400 顆已知衛星,這些衛星從何而來?對大型衛星而言,如木星四顆伽利略衛星,最受歡迎的說法是行星形成時,由環繞行星的氣體與塵埃盤,也就是「衛星形成盤」凝聚而成。然過程發生在 40 多億年前,現今難找到直接證據。但我們知道,木星最外側的蓋尼米德(木衛三 Ganymede)與卡利斯多(木衛四 Callisto)有一半由水冰構成,但可能擁有碳或矽組成的岩石核心,顯示當時盤面也經歷過快速化學變化。

觀測行星與衛星形成,對理解行星系統的演化至關重要。衛星數量可能超過行星,甚至有些能孕育生命。這發現不僅讓我們首次見證衛星形成場景,也同時看到行星正在成形。韋伯資料揭示建造行星與衛星的原料與化學性質,對比太陽系 40 多億年前誕生過程,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NASA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