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21 日啟用「智慧車電自駕車場域」,可以提供各式載具,不同天候、不同情境下的自動駕駛能力驗證,是台灣邁向更高階自動駕駛,打入智慧車電供應鏈的重要一步。
台灣什麼時候能引進更高階自動駕駛?台灣廠商生產的自動駕駛相關設備,能不能供應給國際車廠使用?這些問題都回歸到一個關鍵,如何驗證?位於彰濱工業區的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不僅設置了台灣首座撞擊測試場、L2 自動駕駛驗證場域,現在更啓用了東南亞最先進的全天候、全速域檢測場。
這次啓用的「天候環境隧道測試區」,是一座封閉的實驗道路空間,可以模擬濃霧、大雨、逆光、日照等多種天候,藉此測試車輛的輔助駕駛系統,也可以進一步針對特定的零件,例如攝影機、雷達做測試,驗證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由於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在這個隧道裡,甚至可以模擬時雨量 100 毫米的超大豪雨,當然我們很想知道有哪一家車廠的 L2 可以撐過這個雨量?

▲ 車輛中心「自駕車高架道路測試區」。
另外也啟用「自駕車高架道路測試區」,除了測試最高時速 110 公里的自駕系統表現,也可以模擬匝道匯入、上下坡與 GPS 遮蔽等情境,更全面的檢視輔助駕駛系統的性能。
其實台灣有許多廠商嘗試要切入智慧車產業,不過想要打進國際大廠供應鏈,必須要符合嚴格的檢測認證,以往想要取得認證,幾乎都要送歐洲測試,成本和時間花費甚巨,有了這個新的測驗場,將能大幅加快產品研發時程,提升台灣車電產品競爭力。
也因為這座場域規格先進,是東南亞首座全天候、全速域驗證場,未來也有機會吸引週邊國家與廠商前來驗證,加速產業交流。
更進一步,如果車廠想在台灣推出 L3 自動駕駛,或是市區可用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必然需要符合法規和相關規範,而這些規範現在都難以驗證,未來自駕車驗證場域會進一步設置「市郊道路測試區」,就有機會提供複雜交通情境驗證,替更先進的輔助駕駛功能鋪路。
(圖片來源:車輛研究測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