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萬公里外的韋伯望遠鏡看得更清楚,「AMI」立大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4 日 22:41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讓百萬公里外的韋伯望遠鏡看得更清楚,「AMI」立大功

2021 年聖誕夜發射六個月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傳回第一批影像,象徵人類探索宇宙開啟新時代。然對某澳洲團隊而言,真正工作才剛開始。

遠距操作百萬公里以外儀器

哈伯望遠鏡的次世代繼承者,韋伯望遠鏡也面臨與哈伯類似的模糊問題。哈伯剛發射時因主鏡極細微焦距誤差失焦,科學家用已知恆星比對理想與實際影像,找出光學誤差並設計出修正鏡片,並於1993年由七名太空人搭乘奮進號太空梭上太空安裝。哈伯距地球僅幾百公里,太空人能親自維修,但韋伯不同,它位於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點(L2),無法再造訪維修,故必須不能更換任何硬體下修正問題,這正是澳洲團隊設計的孔徑遮罩干涉儀(AMI)主要任務。

韋伯的模糊畫素

AMI是一小塊精密加工金屬,裝在近紅外成像儀和無縫隙光譜儀(NIRISS)內提高解析度及判斷影像是否模糊。AMI初期就揭示韋伯影像潛在問題,畫素級高解析度下,所有影像都略顯模糊,是因電子效應導致亮畫素點電子溢入鄰近暗畫素。這並非設計缺陷,而是紅外線相機的物理特性,然而對要觀測比鄰近天體暗數千倍、僅相隔幾畫素的暗天體來說是致命限制,使AMI靈敏度比設計預估還要差十倍。

讓韋伯重新清晰

澳洲團隊新論文,用AMI觀測恆星同時校正光學與電子失真。團隊建立AMI光學物理模擬模型,可靈活調整鏡面、孔徑形狀與恆星光譜顏色,再與機器學習模型結合,建立有效探測器模型(effective detector model)。經過多顆恆星訓練與驗證後,模型成功逆向模糊其他觀測資料,恢復AMI完整解析力,且不改變韋伯運作。論文以HD 206893恆星系統為例,未校正韋伯影像完全無法辨識系統有的行星與紅矮星,校正後成功清楚顯示。

▲ HD 206893系統示意圖。彩色區塊為有天體可能性分布;B與C分別代表已知行星。較寬光斑代表行星位置測量不確定性較高,因行星C亮度遠低於行星B。(Source:Desdoigts et al., 2025)

另一篇論文,團隊將修正模型用於更複雜天體,不只行星光點而是更完整的結構。團隊呈現校正後木衛一清晰影像,清楚顯示木衛一表面一小時內火山活動。此外,AMI拍攝的NGC 1068中央黑洞噴流,與大型望遠鏡觀測的結果高度一致。最後,AMI亦清楚解析雙星系統WR 137周圍塵埃環,結構也與理論預估完美相符。

▲ 韋伯太空望遠鏡AMI拍攝的木衛一(Io)。可見四個明亮的光點是預估火山位置。長達一小時延時觀測,這些火山隨著木衛一自轉移動。(Source:Max Charles)

▲ 星系NGC 1068中央黑洞的噴流。左為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 Interferometer);右為韋伯太空望遠鏡AMI拍攝同噴流,以假色呈現。(Source:Max Charles)

其他太空望遠鏡也能用

為AMI開發的校正模型是未來次世代太空望遠鏡的最佳範例,如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這些儀器需要精確度奈米分之一以下的光學校正,這遠超現有材料的穩定極限。研究成果證明,只要能測量、控制並修正極微小誤差,仍有希望在銀河系的遙遠角落,找到類地行星的蹤跡。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韋伯太空望遠鏡在地球測試期間的自拍照,來源:Ball Aerospac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