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然而,這場數位變革的背後,卻是由一場規模龐大、實實在在的實體工業擴張所驅動。在 AI 需求的驅動下,全球資料中心的建設速度急遽增加,根據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預測,到了 2030 年,全球在 AI 基礎設施上的相關投資,包含不動產與支援系統,總額可能高達 3 兆至 4 兆美元。
然而,這種將數位經濟實體化的過程,正讓我們面臨一個根本性的矛盾。長期以來,公眾對於 AI 的想像多半集中在軟體與演算法,形成一種產業輕盈、需求主要是電力的錯覺。但數據揭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AI 是當今地球上對實體資源最渴求的產業之一,它需要鉅額投資來興建廠房、擴充電網,同時也消耗大量水資源。
乾渴的巨人:在缺水之地尋找冷卻的綠洲
一台資料中心的每日耗水量極其可觀,最高可達 500 萬加侖(約 1,890 萬公升),足以供應數千個家庭的日常所需。其中,最常見的冷卻方式──蒸發冷卻法,是一種高度耗水的技術。根據英國衛報與非營利調查組織 SourceMaterial 的聯合調查,亞馬遜、微軟和 Google 這三大科技巨頭,已在世界級的缺水地區營運 38 座資料中心,另有 24 座正在興建中 。自 2022 年以來,全球三分之二的新建資料中心都位於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根據2025 年的最新研究,一座典型的資料中心平均每日耗水量可達約 30 萬加侖(約 113.5 萬公升),這個數字相當於 10 萬戶家庭的每日用水總和。
富比士報導分析指出,到了 2027 年,全球 AI 相關應用所需的水量預計將攀升至驚人的 66 億立方公尺(約為 9.4 座曾文水庫的水量)。這些用於冷卻的水在吸收伺服器廢熱後,水溫會顯著升高,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將對周遭的生態系統造成熱污染的風險,進一步加劇環境衝擊。
科技公司在永續報告中,常強調其水資源使用效率的改善,然而,當總運算量以數倍、數十倍的速度擴張時,效率的微小進步,遠遠追不上總消耗量的增長。這意味著,一份宣稱 WUE 值降低的報告,可能同時掩蓋了其絕對耗水量創下歷史新高的事實。
科技巨擘的「水資源正效益」聖杯
面對日益升高的外界壓力,全球科技巨頭紛紛祭出宏大的永續承諾。微軟、亞馬遜網路服務、 Google 不約而同地宣示,將在 2030 年前實現「水資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也就是承諾其回補至環境與社區的水量,將超過其營運所消耗的總量。從 2025 年發布的各家永續報告來看,這些承諾似乎正穩步推進。Google 報告指出,其在 2024 年回補了 45 億加侖的水,相當於其淡水消耗量的 64%。微軟表示正「走在正軌上」,並已達成協助超過百萬人獲得乾淨用水及衛生設施的目標 。亞馬遜 AWS 則宣布,截至 2024 年,其「水正效益」目標已完成 53%。
這些企業實現目標的主要策略有三:提升資料中心的營運效率(改善 WUE 指標)、擴大使用再生水與循環水,以及資助其營運地點以外的水資源回補計畫,也就是所謂的「水平衡」或「水補償」。
然而,正是「水補償」這個概念,引發了最尖銳的批評──水資源具有高度的地域性,一個地方的枯竭無法用另一個地方的豐沛來彌補。科技巨擘在全球資助的濕地復育或植樹造林計畫,對於那個正因資料中心抽取地下水而導致水位下降的在地社區來說,毫無實質幫助。水是一種非常在地的資源,必須以在地的方式管理,但企業的「水資源正效益」計算方式,卻往往將全球各地的專案成果加總,形成一份成績亮眼的全球「水資產負債表」。
這種全球性的「水資源正效益」敘事,巧妙地扮演著一種永續行銷的角色,可能掩蓋了其在地的真實衝擊。當一家公司在全球層面宣稱其對水平衡做出「正面」貢獻時,它可能正在西班牙乾旱的亞拉岡地區,與當地農民爭奪灌溉作物所需的水源。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實並存,形成了一種「犧牲的地理學」:其他地區的環境效益,被用來合理化對資料中心所在地社區的資源榨取。
這種模式預示著新一波針對科技產業的環境正義運動可能正在醞釀。未來,在地社區將不再滿足於全球性的補償承諾,而是會要求企業在其營運所在的「單一區域」內實現真正的水平衡──這是一個遠比全球性目標更嚴苛、也更有意義的標準。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