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的雙面刃?HER2 標靶藥物的安全性與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5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乳癌治療的雙面刃?HER2 標靶藥物的安全性與挑戰

HER2 陽性乳癌的惡性程度高、容易復發,以往治療效果都不理想。但 HER2 標靶藥物問世後,情勢有所改善,患者存活期大幅延長,復發風險也降低。然而,使用這類藥物的病患不斷增加,安全問題逐漸浮現。最近日本明治藥科大學用美國 FDA 不良事件報告系統(FAERS),系統性分析七種主要 HER2 標靶藥物不良事件。結果近日刊登於《Pharmaceuticals》期刊。

七種藥物大致分為兩類:抗體類藥物以及小分子標靶藥物。研究結果清楚指出,兩者不良反應類型有明顯差異。單株抗體不良反應集中心臟毒性(如心力衰竭、心肌病變)和輸注反應(如過敏、呼吸困難)。心臟毒性可能源自藥物影響心肌細胞 HER2 訊號傳導。

從腹瀉到肝功能異常: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差異

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不良事件,集中消化系統(如腹瀉、噁心、嘔吐)和皮膚(如皮疹、手足綜合症)。奈拉替尼(Neratini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腹瀉報告事件佔極高比例,有些甚至是重度腹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圖卡替尼(Tucatinib)是較新穎的小分子藥物,FAERS 數據導致的肝功能異常非常值得重視。由於這些差異性,臨床醫生選擇藥物時,需充分考量患者疾病史,以制定更安全的治療策略。

本次研究還發現「個別 」HER2 抑制劑特有的不良事件,難在小型臨床實驗發現。如抗體─藥物複合體新藥( ADC)賀癌寧( T-DM1)可能導致血小板減少和肝損傷,就是因釋放的細胞毒殺藥物仍可能對骨髓和肝臟產生毒性。這提醒我們,使用 ADC 藥物時,必須密切監測血液和肝功能指標。

小分子藥物的潛在致命風險

另一方面,臨床實驗已顯示較高腹瀉發生率的小分子藥奈拉替尼,腹瀉報告頻率和嚴重性在 FAERS 數據更明顯。某些小分子藥物還可能導致肺損傷或肺炎,儘管發生率不高,卻可能致命。潛在不良反應資訊,對臨床醫師風險效益評估,都是關鍵的參考依據。

FAERS 分析雖然提供「真實世界」乳癌治療的安全性資訊,但仍有不足。因 FAERS 資料來源是自發性通報,因此有通報偏差,報告者可能傾向報告嚴重事件。其次,由於沒有實際接受 HER2 抑制藥物治療的總患者數,所以無法計算真正發生率。患者是否有共用藥物、其他疾病及治療時間長短等影響因子,都無法排除。只有進一步界定風險因素,才更有助落實用藥安全。

雖然這次研究結果,不能直接當成臨床治療指引,但提醒醫生選擇 HER2 抑制藥物時,不僅要注重療效,更要權衡潛在安全風險,並對用藥中病患建立嚴謹監測機制(如心臟、肺功能監測),在風險與療效間權衡得失。未來若有更多跨國、長期、完整的資料庫研究加入,有機會對這些癌症療法的安全性勾勒出更深入具體的輪廓。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