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完成 339 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再新推「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技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8 日 11:2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長庚完成 339 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再新推「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技術

根據研究顯示,人體腸道菌相失衡與腸道疾病、代謝異常、免疫失調,甚至神經疾病皆有關聯,長庚醫院至今已完成 339 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MT),最新結合臨床與分子檢測技術,再推出台灣「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技術,協助醫師預測腸炎、大腸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

美國 2022 年與 2023 年核准全球首批微生物治療藥物 Rebyota 與 Vowst,正式開啟「微生物藥物時代」,國科會積極布局推動「微生物相在精準健康之研發及應用計畫」,整合產學研醫能量,建構本土菌株資料庫並開發臨床應用。

長庚醫院自 2019 年起,已完成 339 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MT),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CDI)病患,單次 FMT 的臨床成功率高達 85.4%,顯著優於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三成的成功率,且復發率更低。

長庚醫院透過重建腸道微生態,以 FMT 為高復發風險族群(如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或抗生素者、年長者及癌症病患等)帶來新的治療契機,這次推出台灣「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技術,可分析超過 14 萬種微生物與抗藥基因,開啟腸道精準醫療新時代。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通過「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認證(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LDT)」,能一次解析 5,000~6,000 萬個基因片段,比對超過 14 萬種微生物與 6,400 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為每個人建立專屬的「腸道健康地圖」。

李柏賢指出,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根據研究可能與肥胖、糖尿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上升有關,因此即早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有助於擬定個人化健康管理策略。

李柏賢分享,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年輕女性,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對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被迫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臨床團隊起初懷疑是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多次檢驗結果均呈陰性,診斷一度陷入僵局。

李柏賢說明,檢驗醫學部團隊突破傳統診斷框架,利用先進質譜儀(MALDI-TOF MS)技術,比對超過 9,000 筆蛋白質圖譜,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凶「無毒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經過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症狀不再復發,腸黏膜已完全癒合。

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部主任黃瓊瑰表示,透過精準鑑定,幫助醫師迅速分辨 CI 與 CDI,讓隱形的壞菌無所遁形,並確保病人不會因為錯誤用藥而延誤治療,這項成果不僅改善臨床治療決策,也奠定台灣在腸道病原菌快速鑑定領域的國際地位。

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影響免疫、代謝與心理健康,這次透過微菌叢治療與基因檢測的結合,長庚醫院正實現精準醫療在腸道領域的願景,為病患帶來重生契機,更為全民健康開啟新篇章。

(首圖來源:長庚醫院)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